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披露袁世凱“善後大借款”內幕,震動全國,當晚他就被投入監獄。
這個報人,1918年擔任《中華新報》總編輯期間,因披露政府以膠濟鐵路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的訊息,激怒了段祺瑞,再次被捕。
這個報人,1925年被擔任河南軍務督辦的同鄉友人胡景翼推薦為隴海路會辦———一個出了名的“肥缺”,可他到任不足一月就掛冠而去,說什麼“不幹這個勞什子,還是當我的窮記者去”。
最後,這個報人和吳鼎昌、胡政之一道,以新記公司的名義買下已停刊的《大公報》,於1926年9月1日重新出版,從而開啟了民國新聞史上的一段傳奇。
在當日的“續刊號”上,張季鸞以“記者”為筆名撰寫社評《本社同人旨趣》,提出著名的“四不”辦報方針:
“第一不黨,……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於國者,吾人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
“第二不賣,……不以言論作交易。換言之,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補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資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知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
“第三不私,……除願忠於報紙固有之職務外,並無私圖。易言之,對於報紙並無私用,願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
張季鸞:“民國故報人”(2)
“第四不盲,……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衝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吾人誠不明,而不願自陷於盲。”
於佑任曾為這位“民國故報人”下過一極精當的評語: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肝膽。
胡政之:報人逝,報紙亡矣
胡政之(1889-1949)名霖,字政之,以字行。四川成都人。新記《大公報》創辦人之一,任總經理兼副總編輯。
青年查良鏞站在報館宿舍門口,看著胡政之一步一步走下斜坡。他問:“胡先生,你就會回來嗎?”胡回答:“就會回來。”說完淡淡一笑。在這笑容中,查良鏞看到了一種悽然的神色,於是立在門口呆了許久。
《大公報》總經理沒有再回來,連他的名字都漸被湮沒。年輕的《大公報》職員後來成了名滿江湖的大俠,是為金庸。金庸回憶,1948年胡政之親自主持《大公報》香港版復刊,年屆六十的“老總”夜以繼日,和同人們同吃同住,不辭勞苦,“其人格深深感動著年輕後輩,雖然相處只有一個多月,卻永生難忘”。
1948年4月的一夜,胡政之突然病發,離開香港飛回上海就醫。輾轉病榻一年後,他在上海黯然謝世。學者傅國湧稱之為“一個時代終結的象徵”。學者謝泳指出,在《大公報》同人心中,胡先生的離去是一種不祥之兆,在風雨飄搖之際,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關係或許有一些暗示。
謝泳認為,半個世紀以後,可以這樣解讀當年胡政之的死:在一定的意義上,胡政之的死,就是《大公報》的死,胡政之的離去,意味著這份“中國最好的報紙”開始謝幕,在隨後的歲月裡,《大公報》這個名字仍在,但我們還是要說,《大公報》已經死了。
說《大公報》已死,是懷念一種消亡的傳統。在這個短暫的傳統中,自由知識分子得以標榜“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方針,透過報紙“文人議政”。如謝泳所言,中國近世本有兩個新聞傳統,一個是《大公報》的傳統,一個是《新華日報》的傳統,“兩個傳統,我們留了一個”。
胡政之身上的那種報人風采,也已不可追。
他24歲就當上了章太炎主辦的上海《大共和日報》的總編輯,31歲任名報人林白水主辦的北京《新社會報》的主編,此後又成功創辦了著名的國聞通訊社和《國聞週報》。1926年,他和吳鼎昌、張季鸞共同以新記公司接掌《大公報》。
名報人徐鑄成曾說:“邵飄萍、黃遠生諸先生富有采訪經驗,文筆恣肆,而不長於經營。史量才、張竹平、汪漢溪諸先生工於籌計,擘畫精緻,而不以著述見長。在我所瞭解的新聞界前輩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稱多面手。後起的如成舍我輩,雖然也精力充沛,編輯、經營都有一套,但手面、魄力,似乎都不能與胡相比。”
《大公報》舊人陳紀瀅也說:“文人辦報往往鄙於求利,但是,不考慮從印刷到發行,從廣告到旅費,從營業到銷路,往往就會斷送報紙的前途。以經營為本,以辦好報紙為目的,在經營管理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