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詭的大變革中擇良木而棲,倚明主而仕。
選擇主公的重要性,對立志當策士的書生來說,不亞於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子選擇夫婿,要把一輩子的幸福託付,最怕遇人不淑。
張良遇上劉邦,算是君臣風雲際會,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而范增碰上了那個只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的項羽,最後只能生悶氣,背疽發作而亡。
不過即使找對了明主,當穩了策士,也未必有好下場,就以明朝開國三大策士:李善長、劉基、宋濂為例。這三人性格、特長不一樣,輔佐朱元璋的重點也有差別,李善長管行政,劉基出奇謀,宋濂掌文翰。其中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時間最早,出力最多,下場也最慘。
《明史·太祖紀》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太祖)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功滁州,下之”。《明史·李善長傳》則是這樣寫的:“太祖略地滁陽,善長迎謁。知其為裡中長者,禮之,留掌書記。”可見這次君臣相會決不是偶遇,而是李善長策劃已久的投靠。朱元璋此時才二十六歲,只是郭子興麾下一員初露鋒芒的將軍,當時天下板蕩,群雄並起,比朱元璋兵士多、地盤廣、聲勢大的人多了去了,但李善長相中了朱元璋,可見他目光如炬。“跟對人”是策士最重要的一門學問,張良跟對了范增沒跟對,兩個智商、謀略差不多的人功業判若雲泥。
李善長認準了朱元璋是可以成大事的明主,一見面就給朱元璋打氣,以漢高祖的偉業激勵這位起於阡陌的窮小子,對元璋說:“秦亂後,漢高祖以一介布衣起事,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妄殺人,五年內就成就了帝業。今天元朝的政治已經紊亂,天下土崩瓦解。主公是濠地的人,距離高祖故鄉沛縣不遠。山川的王氣,公應當承受。效法漢高祖所為,天下就可以平定。”
這一碗米湯灌得好舒服,元失其鹿,天下人逐之,可最終誰能捉住那隻鹿呢?李善長歸依朱元璋,固然有他對朱元璋的觀察和對天下群雄的分析,但也有賭博的成分。最大也是最險的一次賭博,是他剛到朱元璋軍中,據《明史·李善長傳》記載:“郭子興中流言,疑太祖,稍奪其兵柄。又欲奪善長自輔,善長固謝弗往。太祖深倚之。”此次謝絕朱元璋頂頭上司郭子興的橄欖枝,說明他看出了子興不能成大事,冒了一把險,這種堅決的態度當然讓朱元璋很是感動。果然不久郭子興亡故,幾個兒子也先後陣亡,郭子興和小張夫人所生的寶貝女兒,也成了朱元璋的妃子。
在諸文臣中,李善長從龍最早,因此他的前程和主公捆綁得最緊密。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已經打敗了陳友諒,在長江中下游站穩了腳跟,李善長率領群臣勸進,朱元璋沒有同意,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善長再次勸進,朱元璋終於不客氣了,進位九五,李善長自然是開國第一文臣。事實這個人也有蕭何之才,李善長當年主動追隨朱元璋得到了回報,晉封為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爵位為韓國公,子孫世襲,頒發免死鐵券。
千古文人策士夢(2)
和李善長的主動積極相比,劉基和宋濂觀望了許久,而且擺足了架子。朱元璋攻佔了金華後,聽說隱居在家的劉基、宋濂的大名,史載“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如果說李善長是穩定後方的蕭何,劉基就是足智多謀的張良,他對朱元璋的認識始終比李善長更為清醒。《明史》說李善長“習法家言”,而劉基則是個謙謙儒生,還受一些黃老術的影響。更近於法家的李善長,為了目標不擇手段,可以主動去拜謁朱元璋,毛遂自薦。但這類功名性太強的法家知進不知退,難有好下場,商鞅、李斯都是如此。
劉基初次拒絕朱元璋的聘任,是中國傳統策士一種自漲身價的公關方式,就如躲在戰火紛飛的南陽等著被請出山的諸葛亮,一定要擺出“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姿態,讓劉備三顧茅廬。劉基看起來沒有李善長那樣積極主動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和宋濂都是元朝的進士,都當過元朝的官員,後看出了元朝氣數已盡,和宋濂回鄉隱居。
但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來說,隱居永遠只是一種暫時休整,當策士、建功名才是他們永遠的夢,有機會他們一定會冒出來的。只是李善長是一介布衣,就如當時在上蔡的李斯一樣,是廁中的老鼠,為了跑進穀倉中,沒有資格矜持,因此主動將熱臉貼過去,和主公共命運。而劉基當過前朝的官,更能看清楚新舊權貴本質上沒什麼差別,只是在歷史的潮流下,不得不棄舊從新。因此,他對新主公,能在心理上冷靜地保持距離,最後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