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2/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各種媒體的競爭中大獲得全勝,獨領風騷。他這樣寫道:
推動“遠端未來”的,決不是電影與電視、消費者電子技術與出版,電腦與遊戲機的匯合。推動這一變化的是電腦技術的洪流對於所有這些領域的全面進犯和征服,而不是與原有的領域共存共榮。同樣道理,電腦產業與電視產業的交匯如同汽車與馬車、電視與“五美分劇院”(Nickeloden)、文書處理系統與打字機、電腦輔助設計程式與製圖板、數字桌面印刷與活字印刷機的匯合,前者與後者的匯合是為了消滅後者。這令人想起尼葛洛龐蒂的“末日審判”式的預言:“沒有位元就沒有前途。”
正是由於我們的生活世界正在被全盤數字化,我們才把正在來臨的時代稱為“數字時代”。
9.2 “各位觀眾”
電腦把電視徹底消滅決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事件。本書第一章 已經證明,重大的技術總是體現著重大的文化價值,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技術特徵體現著一種文化價值的特徵。伴隨著電視的消亡和電腦的崛起,是一種文化價值的解體和另一種文化價值的勃興,同時也是舊的人格型別的死亡和一種新的人格型別的誕生。
在大眾時代(電視時代)裡,每一個人(或每一家)都擁有電視,每一個人都是電視的觀眾(audience),但所有的電視(在內容上)實際上是同一臺電視,每個人(每一家)的電視實際上是由電視臺複製出來的無數臺電視中的一臺。它是我們公共的情人,即“大
眾情人”。它並不在乎你是誰,只要你買得起電視,它就是你的,但在同一時刻,它又是無數人的——它是一個人皆可夫的“情人”。
所以我們在上一章 把這種大眾傳播行為稱為“娼妓化交往”。“觀眾”本來是一個複數名詞,但電視臺常常把我們每個人都稱為“各位觀眾”。這個不合文法的稱謂倒是透露了一個我們習焉不察的秘密——電視(臺)從來沒有把觀眾中的每一個個體當作是一個具有個性特徵的個體,換句話說,在娼妓式交往中,提供服務的一方根本沒有(也無需)把每一個顧客當作是一個具有完整的、不可替代性人格的個人,每一個人只是光顧它的“他們”中的一個而已。
電視的傳播模式令人想起了中國古代的一句詩和一個哲學比喻。人們共享電視的方式是共時性的分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電視的傳輸模式是“同步傳輸模式”。與其它傳媒媒介不同,電視有所謂“黃金時間”(最大數量的觀眾收看同一個節目的時間)。
電視內容的品質是同質而單一的——如同宋儒所說的“月映成川”(同一個月亮映在千萬條河中)。電視業在發展過程中,它的頻道越來越多。但這改變不了電視在內容上同質而單一的品性。一個電視臺由原有的一個頻道增加為十個頻道,只不過是把過去由一個頻道傳送的節目分門別類並把節目時間拉長、重播次數增多後,改由十個頻道傳送(一個電視臺由一個頻道增加為十個頻道後,它的工作人員的數量基本上可以保持不變)。它實際上是把一個頻道“稀釋”為十個頻道。“翡翠”和“明珠”(這是香港同屬一個電視臺的兩個電視臺)說到底是同一碼事。
更重要的是,一個個彼此獨立的電視臺(如“德國電視一臺”與“德國電視二臺”)說到底也是同一碼事。各家電視臺的記者只不過是在同一個地方搶新聞的冤家。用經濟學們的話說,各家電視臺不過是在進行“低水平過度競爭”和“低水平過度重複”而已。還是美國搖滾歌手斯普林斯汀的那句唱詞:“空有57個頻道,卻毫無內容。”
由於眾口難調又必須調,那麼電視臺的“廚師”們就製造了一種沒有任何個人色彩的品味,但又是大家暗中都有的品味,即最低限度的品味,如同按摩女郎既不跟她的顧客談文學,也不跟他打網球,你只跟你做那種人人都會做的遊戲。
每個人在低階的慾望和趣味上都是相似的,但他們每個人的整體人格和品位又是有天淵之別的,正如魯迅說的,人與人的差別,常常大於人與猿的差別。電視之所以是粗俗的,不是因為看電視的人都是粗俗的,而是因為它總是讓看電視的人以粗俗的狀態來與它接觸,讓人逐漸習慣於、沉溺於這種狀態,並且以為這種狀態是正常的而且是唯一正常的狀態。
第十章 救命的稻草
10.1 大眾一直在反抗大眾傳媒
我們已經充分領教了電視的魅力和威力。被稱作“大眾”的人們與這個同時扮演著他們的僕人和主人、情人和娼妓等多重身份的電子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