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與之相關的是,普通人與精英的區分也顯得無關緊要了。但相比之下,愛默生等人強調“用手”對於“用腦”的優越性——雙手比大腦更接近於智慧和真理,為文化精英所不齒的許多事物和工作更能使人擁有自己的“自我”。
與愛默生有過交往,在很多方面與他達成共識的詩人瓦爾特?惠特曼堅定地認為文化的源泉存在於普通民眾的生活中,他們經常接觸的平常之物中包含著最鮮活的智慧、最真實的詩意:大地上的塵土是真理,田野裡的草和葉子是真理,令人害羞的慾望是真理,勞動者的粗厲的笑聲和呼喊是真理。他乾脆把自己的詩集取名為“草葉集”。基於這種立場,他對貴族主義的文化精英深表失望:無數機警的、騷動的、性情和善又不願受約束的市民、機械工人、職員、青年人——我感到沮喪和吃驚的是,我們那些天才人物和有才華的作家、演說家們,極少和根本沒有真正同這些人交往,汲取他們的主要精神和特殊性格。這些精神和個性至今仍在上層知識領域裡得不到絲毫的表現——我是說我沒有看到一個作家、藝術家、演說家之流已經正視這無聲,但卻堅定的、積極進取的潛在意志,以及這塊土地上的典型追求。
這種追求存在於與這塊土地同源的精神之中。難道你能把這些上流人物叫做美國詩人嗎?難道你能把這些不斷出籠的毫無價值的、徒有其表的作品稱之為美國藝術、美國戲劇、美國風格和美國詩人嗎?我彷彿聽到從遙遠的西部某個山巔之上,傳來了美國各州守護神發出的輕蔑的笑聲。為“性情和善又不願受約束的市民、機械工人、職員、青年人”所具有的“精神和個性”,“這無聲,但卻是堅定的、積極進取的潛在意志”是什麼呢?“這塊土地上的典型追求”又是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自我依靠”(或者說“自我貼近”)。作為“這塊土地上的典型追求”的“自我依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繼承和發揚。在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嘻皮士、電腦駭客(如喬布斯)、技術頑童(如蓋茨)、技術異端(如尼葛洛龐蒂),都表現出這種“典型追求”。在“自我依靠”精神的驅使下,駭客們打破了主機型電腦的在技術和資訊上的壟斷,製造了一種“自我依靠”的電腦--個人電腦。另一方面,這批技術上的頂尖高手在自我依靠的基礎上與他人交往、溝通的願望驅使他們把壟斷性的 ARPAR 網改造成為一個民主的、平民化的交往工具--Internet,開闢了賽柏空間這一現代文明的新大陸。愛默生髮布的美國文化的獨立宣言也是賽柏空間的獨立宣言,“自我依靠”精神也就是賽柏空間這塊土地上的典型追求。從技術的層次上看,Internet 只是一種新的通訊手段和傳播媒介(“通訊”和“傳播”在英文裡與“交往”、“溝通”都是同一個詞--communication)。如果我們不理解愛默生的“獨立宣言”中所包含的關於交往、溝通的思想,我們就無法意識到 Internet 的在文化型別、交往方式上的引發的革命性後果。它將使電視這種典型的大眾傳播媒介壽終正寢的同時,結束了一種反自我依靠精神的文化。電視正好是一種“一次又一次暗中圖謀用你無法排遣的瑣事來侵擾你、糾纏你”的電子魔怪。它以各種畫面、聲音長年累月地向你重複著大眾的聲音:“出來和我們在一起吧”。它不斷地要求你“加入到他們的喧鬧之中去”。而體現著“自我依靠”精神的個人電腦正好“使那些闖入我們自己世界中的,由人、書和制度組成的暴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它“讓我們的純樸來審判他們”,使我們不再是“一群庸眾”。(在本書下兩章我們將對此詳加論述)
第三章 “自我依靠”的個人電腦
3.1 “嘻皮士”——美國精神的真正傳人
在本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了一場引人注目的文化運動——嘻皮士運動。“嘻皮士”這一兼顧音義的漢譯讓人覺得他們是一些缺乏嚴肅的生活態度的人。其實他們恰恰是一些抱有堅定的個人生活信念,向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大膽挑戰的人。在習俗下生活的人們以為自己的生活態度是嚴肅的,其實他們從未真正選擇過,而是因循著一種流行的生活態度,並把這種因循當作是嚴肅。
沒有比隨波逐流更不嚴肅的生活了。然而也正是在隨波逐流的生活習俗中,沒有人比那些嚴肅地選擇自己生活的人更顯得不嚴肅、更滑稽的了。也只有在美國這個具有“自我依靠”傳統的國家裡,來自習俗、成規、權威的聲勢沒有強大到能將嘻皮士運動扼殺在萌芽狀態。在1996年5月的一期《時代》週刊(第23-25頁),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