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飛機之前,就發明了比飛機的“延伸”速度還要快工具--電報。後來又發明了電話、收音機、電視。今天人們又開始使用遠端電腦。遠端電腦使人們有更好的方式“世界的一隅隨手摸到把世界各地”,人可以把小小的世界擺放在桌子上,也可以使世界成為一個“行動式”的世界。對遠端電腦的使用者而言,世界各地就在他們的指尖上。今天,“飛速”只是在約定俗成的意義上意味著“快”,而在實際的意義上早已是慢不可言。當代技術的給人提供的可能性已經超出了神話的想象。在現代技術的映現下,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飛毛腿”、“縮地法”已顯得非常平常,並無神奇之處。輕到完全沒有重量--能以光速傳輸的位元賦予人比“神速”還要快的速度,人似乎已經超越了從前的人們一直憧憬的“飛”的境界。人用不著象莊子想象中的神物(鯤鵬)那樣,乘羊角風扶遙直上,揹負青天朝下看,方能看到人間城廓。人只需坐在電腦前,輕鬆地動幾下指頭,就能看到人間永珍。許許多多從前不可思議或只可以神話的方式“思議”的事,令操作電腦的人想起一大堆諸如“輕而易舉”、“唾手可得”、“易如反掌”、“玩弄於股掌之間”形容形容詞。在數字時代裡,人似乎比“神”還更像神。與此相應,人生活的世界似乎比天堂更像天堂。
世界各民族的神話有一個共識:神靈、神仙居住的世界的時間與人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的時間是不同的。與塵世的時間相比,神界的時間要快得多。正如卡爾維諾所說的:“時間的相對性是各國都有的民間故事的題材:到另一個世界去旅行,一個人認定只需要幾個小時,可是他回來的時候,他的故鄉已面目全非,因為已經過去了漫長的歲月。”《西遊記》有一句話典型地表達了這種時間相對性的觀念——“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神話中的這種觀念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謀而合:時間和空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對的,是由速度派生出來的。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時間變得越短,空間變得越小。在媒介理論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相對論”。不同的媒介賦予了人以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不同的輪子決定了人所能擁有的不同的空間和時間,決定著人與人交往的方式。在輪子未發明時,人與人以部落和村莊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部落和村落是最早的人最初的社群(community,即“交往共同體”)。
一個個社群處於“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有輪子的交通工具(車輛)出現後,這個交往共同體就趨於解體,因為輪子行走的道路把許多村莊、部落連線起來,形成一個比以前大得多的社群。在這些村莊之間,某個地點由於交通的便利(常常是多條道路的交匯點)而成為這個新興社群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城市。城市與鄉村形成了“中心-邊緣結構”。麥克盧漢把這一過程概述為:首先興起的是村落,村落缺乏上述各種人體的集體延伸。然而,村落已是一種社群形態,它和以漁獵為生的社會形態不同,因為村民也許已經定居,也可能開始有了勞動分工和功能分化。他們聚居在一起的事實本身,就是人類活動加速的一種形式,它給人類行動的進一步分化和專門化提供了動力。這就是作為腳的延伸的輪子所產生的環境,輪子加速了生產和交換。這也是加劇社群衝突和破裂的環境,衝突和破裂又使人們結成愈來愈大的聚集體,以抗衡其他社群加快步伐的活動。為了對抗別人的發展,為了尋求安全和保護,村落又被席捲而成為城市。人類活動加速的過程,就是世界對於人而言變得越來越小又的過程。換一個角度看,又是世界變得越來越大的過程——世界變“小”,使得人輕易地達到難以企及的地方,人活動的範圍,與他人交往範圍(社群)就大大地擴充套件了。
人類社群的演變史與“輪子”的演變史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回事。然而這一過程還沒有完。當人除了用有輪子的工具來克服空間距離之外,又開始用電來克服空間距離之拍,電的速度(等同於光速)使空間大大縮小了,世界就縮小為一個小小的村落。麥克盧漢首創了“地球村”(the globalvillage)一詞,用來指稱被電的速度大大縮小的世界。電使人獲得了“神速”,從而也使現代人彷彿生活在一個“神的國度”裡,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生活在奧林匹斯山上。我們已經指出,在數字時代裡,所有與所有名稱是以tele為字首的媒體最終都將被一體化的teleputer(處於Internet中的電腦)所取代。teleputer 使“地球村”真正成為可能。網路上的虛擬社群(Virtual
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