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心意不端的人能夠有良好的修養,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能夠對家庭負責,同理,一個連家庭責任感都沒有的人又怎麼能會對組織忠誠?
這也就是《禮記》裡所說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孟子後來對此有了更為明確的論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就是中國式管理的最大特點,首先把管理自己放在最基礎的地位!用今天比較時髦的話說就是提高領導者自身的修養,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有修養的人呢?那就是君子。在《論語》中孔子有大量關於君子的論述,他是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物件有不同的論述,不過其核心都是圍繞著“仁,義,禮”而展開的。仁從該字的構成上是二人,引申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它以瞭解人性,尊重人格為出發點——講的是情。
義是合理化的管理,各種管理方法必須合宜適當,無任何障礙難行之處——講的是理。
禮是規範的社會秩序,任何人員都要據此認真執行,對不合時宜的法則不斷修訂——講的是法。
講情在於感動,講理在於信服,講法在於威懾。合情意在激發動力,合法意在順乎體制和機制,合理意在調節情與法的對抗,使二者相容互補。
可以說對於什麼是君子,儒家有了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論述或考核標準。
在舉止上,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正其衣冠”,按照這個標準,現在某些幹部和暴發戶放肆的言行以及所謂現代派們怪異的舉止顯然是不符合君子標準的。
更具體一些,那就是“君子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敏於事而慎於言”,這都是指做人要謙虛、低調和內斂,也就是說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反對那種放肆、張狂的言行。而當子貢問什麼是君子時,老先生又進一步作了說明:“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看到這些論述我們不要以為中國文化就是培養出一批木訥的呆子,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子思有著辯證的論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就是君子!初次接觸時給人以嚴肅的感覺,但進一步接觸就會發現他非常平易近人,而談論到實質問題時說話卻非常深刻。孔子以“五事”為標準這樣形容君子——“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在平時為人處世時必須要做到“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試想在社會浮躁的今天,在推崇所謂快節奏和張揚個性的今天,誰有工夫進行“九思”呢?
提高自身修養的途徑(2)
在社會和組織中,孔子又教導我們“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也就是說人不可以沒有自信和人格的尊嚴,但不可處處計較、事事相爭,可以團結共事,但不能像某些政客式地把團結變成了“結團”。要做到這些就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即嚴格要求自己。因此,在人際關係問題上,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必須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這些“溫良恭儉讓”看似迂腐的說教,已經被橫掃得蕩然無存了,不少人早已不是“君子坦蕩蕩”,而變成了“小人常慼慼”,所以要想恢復這些起碼的人倫道德規範,沒有別的途徑,孔子在他那個年代就反覆提到“禮”的作用。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因為“不學禮,無以立”。豈止是“無以立”?一個不懂“禮”的人,應該說和禽獸沒有什麼兩樣了!
在如何提高自己的修養,將自己培養成“君子”的途徑上,《大學》給我們提供了具體的方法,那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句話,就是在疾行一段時間後,放慢自己的腳步,或停下來定定神,一個人只有安靜下來,才能冷靜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穫。
這段話對於當今浮躁和盲動的人們應該是一劑良藥,所以才冒出了一本《放棄也是一種智慧》的書。
當然,孔子對不同年齡段的人也針對性地提出了忠告:“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