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t電子書分享平臺
領導者的道德修養與個人魅力
三、管理好別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1。領導者的道德修養與個人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把做人擺在第一位的,所謂做事先做人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不少管理學理論處處講的是如何管理別人,其實按我們老祖宗的觀點,能管理別人的人不見得就能管理好自己,而一個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最終也難以管理好一個組織。以儒學為代表的倫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為起點,以社會管理為過程,最終實現“平天下”之目標。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邏輯演繹。這種思想將個人、家、業、國、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範圍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沒有本質的差異,把治家和管理一個企業乃至領兵作戰、治理國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以倫理文化為基礎的管理思想與西方制度化科學管理理論不同,它把管理個人、家庭和組織有機地結合起來,能使我們更加全方位地考察一個人。
所謂管理好自己,首先是提高自己的“德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德”和“才”作過辯證的論述:“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這就把德放到了核心和靈魂的位置。這種以道德為追求目標的德行文化,源於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儒學,而肇端於孔子。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你爭我奪,社會失序,也可以說是一個社會轉型期。這種社會轉型期往往導致人們信仰迷茫,誠信缺失。孔子在深究其原因時,著眼於人心的考察,認為是人心的麻痺墜落才導致了社會的混亂,進而提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救治方略,即以德教民,以禮齊民,從此奠定了儒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取向。此後,經歷代哲人從社會與人生的多角度對其進行哲學的提升,最終確立了儒學以至整個中國文化的道德主體性原則,它以尋求人類的道德自覺,確立人類道德的主體性為根本,體現為以揭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以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為終極關懷的人生哲學。道德的追求成為人生的主導,以及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標尺。尚“心力”,重道德修煉,講究氣節操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特點。就其對政治的意義而言,道德取向又體現了對社會政治理想的說明與實踐。它重在建立人生的德行自我,將內在仁心擴而充之,從而實現內心自足、完美無缺的人生;在規範人倫大秩,維護社會秩序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從孔子開始,就將中國政治的源頭——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說成是一種道德政治的中心人物。“為政以德”成為基本的政治原則。中國文化的道德人文主義取向也一直未曾中斷地延續下來。
。。
提高自身修養的途徑(1)
2。提高自身修養的途徑
那麼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呢?透過修身。修身是一個人起步的標誌,更是作為一個成功管理者的頭一門必修課。因為惟有修身,才能服眾;惟有成為魅力型領袖,基業才能長青。我們可以把它視之為魅力領袖定律。
在被奉為經典的儒學教科書的《大學》中,對關於如何修身,有著明確的論述,這就是所謂的“三綱”與“八目”。應該說《大學》是中國最早的管理學。
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於至善。”即顯揚美德,革新民習,以達到至善的境界,這可以說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核心地。
八目:“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學》的作者在這裡進行了正反兩個方面的論證,無論是由大至小還是由小至大,要“明明德”於天下必須經過八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八目”。由大至小,條目之間反映的是條件關係: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由小至大,條目之間反映的是因果關係: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楚,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係,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係,剖析深刻,邏輯嚴密。也就是說要在你的內心深處首先構建一個正確的認知架構,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