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人參加了他的研修課程。他的學生們迄今已經獲得了26項奧斯卡獎。誰想寫劇本的話,入門課本大多選的是他的《故事》(Story:Substance;Structure;Style;andThePrinciplesofScreenwriting)一書。最近,麥基的課程開始吸引另一類人,他們是職業經理人、企業家和傳統行業的工人。他們和電影的唯一聯絡是他們買電影票和爆米花進電影院看電影。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上麥基的課,向他請教什麼呢?
讓我們來看看脾氣大的編劇大師麥基自己是怎麼說的吧。“儘管商人懷疑敘事的重要性……但現實情況是,各種資料和財務報告只是用記帳軟體修飾過的漂亮東西……如果一個商人明白他大腦自然的表達方式是故事,那麼打動聽眾的關鍵是故事,而不是抗拒故事。”
商人們現在意識到,故事性是賣點,能夠掙大錢。經濟學家戴爾得麗麥克洛斯基(DeirdreMcCloskey)和阿里歐克拉莫(ArjoKlamer)曾經統計過,以說服為主的行業比如廣告、諮詢、顧問等行業的產值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故事性是這些行業必不可少的元素,假設半數以上的說服行業裡都使用了故事,那麼故事每年所創造的產值就是約一萬億美元。
因此公司企業紛紛開始採納麥基的故事性的管理理論。
最明顯的例子是最近興起的一項名為“企業內部講故事”(organizationalstorytelling)的活動,這個活動目的是讓各企業瞭解在它們自身體系裡發生的事情,並很好地利用這些事情來達成企業的目標。這項活動的發起人之一是斯蒂夫丹寧(SteveDenning),他是澳大利亞人,以前在悉尼當律師,後來成了世界銀行的中層管理人員。他自己說:“我是一個左腦發達的人,大的機構和企業喜歡這樣型別的人。”
然而有一天,世界銀行機構調整,他被人從喜愛的崗位上踢下來,扔到另一個部門,相當於流放到機構裡的“西伯利亞”,這個部門人稱“知識管理部”,專門負責大量的資訊知識的儲存和處理。剛開始時,丹寧很不情願,他很勉強地成了那個部門的頭,他也經歷了一番轉變。聽起來有點像英雄歷程的故事,是不是?當他試著弄明白什麼知識需要管理時,他發現在自助餐廳裡交流資訊,比看官方檔案和報告,更能瞭解情況。他意識到,一個機構的情況是由事件組成的。這意味著,如果他真想要成為銀行知識專家,他必須突破以往25年來習慣了的、左腦思維導向的、律師做事情的方式。於是,他創新使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乘載和傳播知識,使世界銀行成為知識管理的領先者。丹寧說:“講故事並沒有取代分析思考,它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分析思考,因為透過適當的故事,人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分析。”現在丹寧正廣泛傳播他的故事,宣傳他的觀點。
丹寧並不是唯一認識到故事的商業價值的人。3M公司就給它的高層管理人員上講故事的課程。美國宇航局(NASA)在知識管理主動性方面也引入了講故事的方式。施樂公司(Xerox)承認他們的維修人員是在手把手的交流過程中學習維修機器的,而不是讀維修手冊。施樂公司收集了維修方面的事件經驗,整理成一個資料庫,起名為“有問題就找它”,《財富》雜誌估計這個資料庫值一億美元。此外,還出現了專門幫助公司收集內部事件故事的機構組織。比如,有一家叫“尋求故事”(StoryQuest)的公司,它位於芝加哥郊外,它派遣專員到公司,記錄公司員工講述的故事,然後把這些故事製成CD,供人閱讀和研究,以期對公司文化和目標能夠有所幫助。在英國,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Olivier)的兒子理查德奧利維爾(RichardOlivier)和瓊普洛萊特(JoanPlowright)以及一位前莎士比亞劇院的導演,給大公司們提供諮詢,建議他們如何在經營管理中融入故事性。奧利維爾稱他的方法為“荒誕劇法”。他的客戶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並在劇中反映在領導和管理企業時存在的問題和經驗教訓。奧利維爾說:“邏輯和分析能力不再是成功的保障了。”商人要獲得成功,必須能夠將財務金融的知識和敘事的藝術結合在一起。
把一個採購經理裝成泰特斯(古羅馬皇帝),你也許會覺得好笑。但現實情況能說明問題,現在世界上的大機構,儘管行動遲緩,拒絕變化,但也已經開始研究講故事的管理價值,這個做法十年前會被人當作笑話的。這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