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種現象是“灰色”——雖然才十七八歲,可是認為這人生毫無意義,“社會是如此的混濁,世人是如此的鉤心鬥角,讀書的結果如何?誰都免不了一死,奮鬥的意義和目的在哪裡?”對活下去提不起勁兒,雖然在學校裡循規蹈矩,在家裡卻經常暴躁發脾氣。
第二種現象是“退縮”——做什麼事都“怕麻煩”,連和朋友出去玩也覺得“太囉唆了”,“還要約時間,等張三叫李四的,又要準備野餐或是什麼用具,還不如在家睡覺。”而且“有什麼好玩的!”
一個正在連睡覺都不能安靜的十幾歲大孩子,這顯然是很讓人擔憂的。於是做母親的急了,但是又不知從哪兒著手給孩子幫忙,因為孩子連玩都不想玩(而事實上也沒有用功鑽研學問什麼的),成天只是那麼悶悶厭厭,像一隻漏氣的球。
有一句老話說:人是習慣的奴隸,交朋友和適應生活也一樣要從小養成習慣,從小被過分保護不和別人接觸的人,長大了就不會交朋友。從小沒有過群體生活習慣的人,長大了就不能適應群體生活。孤僻的人內心也還是嚮往朋友,嚮往和人相處那種愉快,人如何能隔絕他的同類生活呢?
當然誰也不敢說孩子不會在外面學壞,不過我們四周的空氣裡不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病菌嗎?身體好抵抗力強的人就能抗拒不被感染,所以我覺得怕孩子學壞把他“隔離”不是辦法,重要的是給他一個可以抵抗病菌的強壯的身體。那就是說不但要給他們愛和關懷,還要有鼓勵和了解。生活不可能永遠是風平浪靜的,我們必須要給孩子拓寬生活的領域,結交朋友,增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因為誰能永遠在父母的保護下,直到老死呢!
第二節(1)
65 十七歲啊!
“危險的十七歲”,“寂寞的十七歲”,十七歲真是一個可怕的階段嗎?不幸根據少年犯罪統計資料,竟是肯定的答案。三所省立少年輔育院裡收容的少年,十七歲的最多,而十六歲到十八歲的佔了院裡總人數的。這證明了十七歲真是個可怕的階段。
但是十七歲真是那麼糟嗎?我常常暗暗地觀察這種年齡的少年男女,卻發現他們身上的一切都在發光,頭髮、眼睛、面板,真正青春煥發。營養使他們生理早熟,常識使他們心理早熟,因此一過二十歲,年輕人就老了,十七歲才是年輕。對世事、對人還有著可貴的好奇心、正義感,不妥協的執著,十七歲該是可愛的年齡。對異性剛綻開喜悅,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十七歲該是美好的年齡。奔跑跳躍,爬山下水,不知道疲倦是什麼,十七歲應該是健康的年齡。
為什麼十七歲的人不“發光”了呢?他們寂寞、不安、彷徨、厭世,成了“危險”人物,為什麼?少年犯罪資料統計找出了原因:“家庭因素是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家——人類塑造自己的地方,當然是影響最大的。家為什麼竟成了少年犯罪的“溫床”,掌理家的父母似乎得不斷反省,修正觀念,改變作風才能防範孩子在十七歲闖禍。
也因為十七歲的孩子太不穩定,父母很難把握管教的原則。太“寬”了不能在孩子心裡豎立“威”(有道理的威嚴),他們會爬到頭上來。太“緊”了不能給孩子溫暖的感覺,他們又可能想離家出走。這樣大的孩子難捉摸得很,他們想盡方法要表現自己是大人,甚至不惜用香菸來薰烤自己的肺。但是回家看不到爸媽,卻又馬上覺得孤單無依。你照顧他,他認為囉唆,不照顧,他認為不愛他。
不過,無論如何,父母的愛和設法瞭解、尊重十七歲的孩子是很重要的。讓他們儘量發揮十七歲的可愛、美好和健康的特質,讓他們的十七歲成為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減少十七歲的“寂寞”,相信也就可以減少十七歲的危險,這大部分是要靠父母的。
66 勇於負責
我曾經和一些年輕人討論過負責任的“感覺”問題,答應他們絕對保密,但他們必須要講誠實的話。結果我發現有一部分年輕人認為“負責任”是一件很吃力、很沉重的負擔。因為負責任就必須相對地犧牲一些個人的享受,責任像一根繩子會把他們拴住不能動彈。所以他們很誠實地表示,責任越少,活得越輕鬆。另一部分年輕人卻認為一個勇於負責的人才配做個真正的人,同時負責也可以滿足自己的榮譽心,和良心上的安慰。
接著我進一步地瞭解,不喜歡負責的年輕人多半是從兩種家庭來的,一種是溺愛,一種是冷漠。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卻產生了同樣的結果。我常常看見有一種值得深思的情況:很多孩子在蹣跚學步的時候,總是跌跌撞撞的,一會兒摔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