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購房者總量是一定的,開發商同期多開發樓盤,就意味著自己跟自己競爭。
因此,在房市中地王僅對競地成功開發商具有土地儲備和土地增值意義。對於市場上的土地需求量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對於土地市場的充分競爭性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政府頻頻推出地王,但眾多開發商仍然缺地,廣大老百姓仍然缺房。
●老百姓住房夢離現實越來越遠
話說到這裡,結論就很明顯了:
土地招拍掛,讓土地市場走向壟斷!
壟斷的土地市場上,具有實力的開發商壟斷住房市場上的供應量,從而使房價高漲!
在土地與住房市場上壟斷的結果是,住房產品具有差別性,只有能支付起壟斷價格的購房者才可能買得起房!
目前的國內住房市場就是如此,只有有實力的人才能買得起房,開發商說給富人蓋房子,是說了句大實話!如果哪天開發商說蓋房子都是為窮人的,那才成了“真實的謊言”。
老百姓離住房夢越來越遠!
房價與需求雙高雙升 根源在於土地制度瓶頸
新政前中國房市之“怪狀”的確令大眾費解:房價高且不斷上揚,需求大而持續攀升。這種“雙高雙升”的“亂市”局面讓人無所適從,“吉芬之謎”也正是由於類似的表象而被隨意套於中國房市,商品房是低檔品、必需品乃至吉芬商品的錯誤觀點隨之傳播。在理論上證偽上述錯誤觀點之後,我們還必須找到房市“雙高雙升”的根源。
說得比較理論些,就是在富有競爭的市場中,商品價格是由供求雙方在討價還價過程中形成的。如果一種商品供不應求,那麼市場中的供給者就有話語權,價格就會比購買者的期望值略高;反之,若一種商品供過於求,那麼購買者就更接近於“上帝”身份,價格就會低於供給者的期望值。這是大眾所熟知的經濟學常識。商品房由於其具有商品屬性(區別於經濟適用房、廉租房而言)而適用於上述規律,加之自身某些特質而具有以下特點:從短期來看,由於商品房的生產週期長,商品房供給相對穩定,因此商品房在短期內供給缺乏彈性。當需求突然增加,供給卻不能在短期內相應增加時,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價格趨於上升;當需求突然下降,由於住房商品的不可移動性,過多的供給不可能運到其他地區銷售而出現供過於求,導致商品房價格下降。
5“地王”地塊:革了誰的命(3)
●土地資源緊缺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釋放出來的供不應求和高價格的資訊會被投資者所捕捉,由此,大量資金、原材料和人力被高額利潤吸引至商品房市場,會增加新開發專案的數量和完工速度,由此增加了市場上的商品房供給量,從而緩解供求矛盾,並促使房價回落;反之,如果供大於求,則會使得部分企業在一定的時間內逐漸退出市場,從而使得市場供應量逐漸減少,房價逐漸回升。
隨著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居民收入不斷攀升,購買力大大增強,在滿足了對一般消費品的需求後,對不動產的需求大幅提升。與此相適應,中國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也基本進入市場化成長期,住房主要由市場提供與調節。但是,由於計劃性的土地供應制度與市場經濟中的商品房市場供求制度二者之間的矛盾制約了房地產產業與市場的健康發展:作為商品房的關鍵上游要素——土地仍由政府獨家壟斷並按計劃方式行事,而商品房的供求則完全由市場決定。新政前的房市過熱,其根源就在於土地供應的短缺制約了商品房的供應量,房價高企是商品房供不應求矛盾的必然結果。
土地的計劃供應從根本上說是與市場不相容的。在某個地區或某個時期內,它不是因為供應量減少而造成地荒及地價上升,就是因為供應量加大而造成土地賤賣和土地資源浪費。因為行業主管部門對耕地保護國策的從嚴執行而導致住宅建設用地供應量減少,從而引起了住宅市場的地荒和地價上升;而地方政府大借“開發區”興起的圈地熱同時又造成了土地資源配置的極端不公平及浪費。所不同的是,在住宅市場的地荒中,政府再次從老百姓收入中抽了租、徵了稅;而政府圈地則是某些地方政府拿上國家或集體的土地造就了眾多商家的利潤和億萬富翁,同時也造就了很多“失地”農民。有人認為是開發商囤積土地造成了商品房供應不足,但必須清楚的是,正是土地供應不足才會引起開發商具有強烈囤積土地、炒地皮以牟取鉅額利潤的傾向。因此,土地供應制度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