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麼沒有想到這個東西!
一直以來,在我們和少昊、黎族的貿易過程中,鹽都是一個必備的產品,這東西不可複製,不可種植,卻又是生活必需品。在後世,所有的帝王將相,都離不開對這個東西地控制 特別是從經濟與政治地高度。直到21世紀,這東西不是還被當作特殊商品麼!
那以後要實施我的下一階段文明發展大計,對這些“內陸”部族來講,還有比鹽更有力的文明利器麼?
這可是太昊才能供應的特殊產出啊!
當年少昊地族長們一看到我們的鹽,就堅決地放棄了遠涉數百里到海邊去曬鹽的做法,轉而完全採用交換的方式從我們手裡獲得鹽,說明太昊的海鹽工業還是遠遠領先於這個時代的。
我決定在今後的部族交往中,認真利用好鹽這項利器。
現在,我最關心的是那些隨公孫氏西遷的匠人們情況如何了,公孫氏已經在作哪些建設。
離開斟戈氏以後,按呂風的說法,他知道公孫氏會從哪裡涉過大河。
按時間算,公孫氏過河時,已經有春汛來臨,在這大河的這一帶流域,只有一個地方可以淺到讓上萬族人平安涉過。
出山往正西,只走了一天半,就到了大河邊。這一段的大河是從北往南流的,記憶沒錯的話,這裡應該是後世山西和陝西的交界地段。
呂風老馬識途,果然帶我們到了一個比較開闊的河段,即使是在冬季,河面還是有300多米寬,水深多半不到馬膝處,想來春汛時河面極寬,應該也不會到馬腹。想來年初公孫氏帶族人驅趕龐大的牛群經過,這點水是難不倒他的。
過河後不遠,我們就在一處坡地上找到了證據——有數口打破的陶鍋和一些碗片,應該就是公孫氏過河後宿營留下的痕跡了。這些陶器的質量、樣式我再熟悉不過,甚至不可能是陶匠們倉促間燒製的,而是從太昊帶出來的“原版”作品。
這就不會錯了!
方向正西 我們直奔公孫氏而去。
第一百五十三章 … 再遇公孫
越過大河,我知道從山西到了陝西,不過有了“元齊族長”的新歷史發展會走向什麼方向,我真不敢輕易下結論,後世還會再有這些地名嗎?
數千年以後,哪怕我現在給它們命了一個名,恐怕也早就被掃進故紙堆裡了吧。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我從後世的資訊知道,我剛才經過的大河東邊這片土地上,有一項重要而豐富的礦產——煤!
山西是煤海啊!
可惜我現在還用不上!
只用來作為燃料的話,用煤是一種在原始時代極不經濟的行為。在煤的原產地或者還能就地取材,要是遠隔千里之外,再運大量的煤過去,一定會被族人笑死。
難道還愁缺柴燒麼?
無邊的森林為原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燃料來源!
就算在太昊這樣的人口聚居區,城外不遠的林區就足以保證族人千年也用不完的燃料!
當然,這是在太昊城規模不再擴大,人口保持現有水平的情況下。
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有一天太昊城或者其他的城會大大超越現有的太昊城規模。但到那個時候,相信煤的運輸不再會是大難題了吧。
回過頭再看一眼“煤海”,我們繼續向西奔去。
計算了一下路線,發現我們應該是沿離開姜氏時的路反向往西,但位置應該在北方一些,地形也有很大的不同。
從姜氏出發時,牛神山那邊是大片的山地,但過了姜水,就有大片的平原,姜氏許多以牧業為主的部族就在姜水對岸生活。
但我們現在經過的都是略高一些地坡地。途中也經過了幾條小河,但都沒有如姜水那般寬廣的河谷,在西行路線的北邊,遠遠可以看見連成一片的高地,沒有山的鋒銳,卻如同將天際整體抬高了一大截。
從我們腳下的土地看,這裡的泥土已經是黃土地了,那高處不就應該是黃土高原了麼?
從草叢、樹根間偶爾露出的黃土和遠處高地上地莽莽森林。都讓我無法將眼前的地方和後世的黃土高原等同起來。老天,該經過怎麼樣的巨大災難,才能讓眼前地叢林變成後世的黃土地啊!
過了大河兩天以後,直入了一條稍大一些的河谷。呂風卻似是到過這裡,對這條河有所瞭解。
“我們在姜水下游也曾涉過這條河。”他說。
對了,姜水是自西向東流,大約就在大河轉大彎入匯入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