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也照辦無誤。
“公孫氏受太昊一族大恩,斟戈原雖然沒有親歷,也聽宗族長老們提起過太昊族長的大名,沒想到族長會到我斟戈氏來!”斟戈原語聲都帶著顫抖,看得出來,公孫氏宗族迴歸祖地的途中,已經把我的事情廣為傳播過了。
當晚我們都住進了斟戈氏族中,其中過半的戰士住在了窯洞裡,我和呂風、木駝卻是住在了一個山洞。
這一天斟戈原大開盛宴,為族人介紹“神奇的太昊族長”。
看來神族長之名已經越過大河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 再渡大河
“公孫氏宗族現在遷到了哪裡?”我好奇地問斟戈原,呂風只知道有公孫氏族人遷到了附近,卻不知道是哪一支,也不知道宗族在哪裡。
“公孫氏起於大河西邊的黃土之上,這裡的大山和草原都不是公孫氏的歸宿,斟戈氏先輩僥倖得大山庇佑,沒被炎族逐走,得以在這座大山上生息繁衍,所以沒有隨宗族遷往大河之南。如今宗族得太昊族長幫助,能夠返回黃土,也有宗族長老問我斟戈氏是否願隨宗族前往,但我族人數代以來都在這山上不願再隨宗族西歸,最後只有數位長老隨宗族西行了。”
往西?那是我們來的方向啊!難道公孫氏和姜氏都是同一先祖的兄弟之族?
山口大戰之後,姜由曾親口告訴我,姜氏和公孫氏都是從西邊黃土地上遷來的部族,兩族都源於黃土地上的河流邊。
從姜水的流域看,那裡應該是黃土高原和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姜氏牛神山所在的地方並不是姜氏的始祖之地,而是姜氏從姜水上游發源後往下游方向遷移發展的一個重要區域。
牛神山成為姜氏宗族所在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那個巨大的石牛頭,而不是因為姜氏在那裡取得了多大的發展。姜氏在那裡起源的最大一個部族是驪山族,但這個部族後來南遷了,才讓牛神山成為姜氏的宗族所在地,實際上姜氏的祖地應該還要往西邊的上游很遠才到得了。
第二天,我隨斟戈原前往山後,斟戈氏的族人主要還在那裡居住。
從山谷中繞過主峰後,出現在我面前的景象讓我嚇了一跳——沒有帳篷,所有的族人都住在沿山開鑿地土窯洞裡,但這樣的窯洞和後世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比。規模和形狀都還有很大的差距。
窯洞的高度普遍只有兩米左右,洞口形狀千奇百怪,極不規則,但也有“精”加工後的痕跡——泥土被用石塊拍實了,表面顯得比較平整,至少不會輕易“掉渣”,洞口也有簡陋的防護,一般是用羊皮和木柵共同防禦野獸或風雨。
看來如斟戈原所言。公孫氏並沒有經過這裡,只是派遣長老和戰士們來尋訪過,徵詢他們是否隨宗族西遷。否則如有太昊匠人經過這裡,怎麼也會留下一些建築改進的痕跡。眼下我也顧不到這裡。就讓斟戈氏先這樣發展吧,我會讓公孫氏儘可能在回到祖地後派遣人來幫助這些族人。
真正讓我感到驚心地是這裡的農業發展規模。
從大山往下,直到平原,到處是開墾過的土地,粗略地看上去,就至少有4000畝以上的地肯定曾經種植過作物,當然。應該是黍了。
而從窯洞地數量上看,這個部族總共也不過就4、5百人,就算他們採用輪作——每三年耕一次同一塊地,然後這塊地得休耕兩年——加上先前我們所看到的前山土地,這個斟戈氏每年至少也得播種近2000畝地。
直到山腳下鄰近平塬的地方,才有少量的木構棚屋,邊上有一些畜欄,裡面有數千只羊。但從人口與牲畜的比例來看。這個部族早就已經實現了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對太昊之外的農業部族發展水平地猜測。
但臨走時,我還是決定送斟戈氏一點禮物。
戰士們從馬背上取下一些陶鍋、陶碗,一袋粟米,還有兩袋鹽。
其他的東西也還罷了。陶器是昨天已經看到過的,今天留一點給他們也算不了什麼,粟米則只能讓斟戈原改善一下伙食,也不可能留到開春做種——我會讓戰士們給他們單獨送一些種子來。
但是當斟戈原看到鹽,撮起一點放入口中,兩眼就發出了紅光好東西啊!
“族長——這真是給我們的?”斟戈原不敢相信地問道。
我笑了笑,其實我也是因為昨天的夜宴實在有點難以下嚥,才想到了送他們一點鹽,沒想到會有這麼大反應。
斟戈氏人在歡呼聲中如獲至寶,捧著這些禮物回山去了。
鹽!我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