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準備兩組食物,每組三個,第一組是土豆、橘子、蘋果,另一組是三角形蛋糕、方形的以及菱形的麵包。我將兩組食物擺在桌子上,造成對比的效果。我會將手從左到右輕輕滑過,問他們發現了什麼,而不是說孩子們,請觀察。
手的這種動作能夠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睛。其實,你的一個眼神也會給他們許多暗示的,如果只用語言而不以動作、目光配合的話,孩子的眼睛就只會傻傻地瞪著了,不清楚該幹什麼。我的手在那溜食物上面從這邊移向那邊,一邊移動一邊問。我的手像是在孩子的心頭滑過,我的聲音融入他們的心靈。
在孩子的眼睛移動過程中,我問孩子:你們發現了什麼?孩子們大都不能一下子發現這些食物可以分成兩組,他們會說:水果是有皮的,蛋糕沒有皮;蘋果是有水的,麵包是沒水的;蘋果是青的,橘子是黃的,土豆是一種灰不搐搐的難看得要命的顏色。因為小孩子對於食物的概念還侷限在口感、味道和顏色上面,食物只是作為〃可食的物品〃這種個體角色被認知的。我的追問就是要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一個由個體到歸納的觀察與思維的過程:食物不光可以吃,也可以作為形狀被認知。我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他們從味覺進入視覺,然後上升到概念。
當孩子把所有能夠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說完了之後,老師再問: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如果是一個不懂得兒童心理的老師,他會說:噢,你們發現了這組是水果,這水果是什麼樣子的?而一個有水平的老師只問發現了什麼。老師做了大量的鋪墊,目的就是為了使孩子形成歸納性思維,要是不這樣做,就會剝奪了他們的機會。
從個體到歸納
我不停地問下去,問著問著,孩子們就被逼上絕路了,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的潛能,接下來便會發生本質的突破。孩子這時會說:噢,我發現了,一組是水果,一組是麵食;一組是自然生長的,另一組是人工做成的;這邊全是方的,這邊全是圓的!
※虹※橋※書※吧※。
第63節:三、將感受提升到心靈的高度(2)
我說哇,真棒!孩子終於把六個物體按照它們的共同屬性分成了兩個部分整體比較了,發現前三個物體與後三個物體之間的本質的不同。
之後,我在方形中間每一個物體,用手指頭摸著它們的稜,再拿起圓的物體,用同樣的動作撫摸表面,再問孩子:發現了什麼?
他們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噢,我們發現了,一組是有稜的,一組是沒稜的。這樣,就由個體上升到歸納了。
歸納的臺階是他們自己上去的,我只不過引導了一下。我們說要讓孩子有智慧,可這個智慧老師是沒有辦法直接傳達,直接傳達只能傳去智慧的影子。
然後,我把有稜的那組拿掉,我說大家看,老師現在要把留下的這組畫到黑板上。我便在黑板上畫了三個一模一樣的圓圈,一面畫一面說:這是橘子、這是蘋果、這是土豆……孩子哈哈大笑,說老師,你畫的啥呀,全成一樣的了!
我說:怎麼認不出來?這個是土豆,這個是蘋果,這個是橘子……孩子們都笑瘋了。
我做出莫名其妙的樣子:哎,老師做錯了什麼讓你們這樣笑?他們說老師,那是你說的,我們可分不出來。我說我畫的的確是土豆、蘋果和橘子呀,你們怎麼就分不出來呢?他們說老師,你把它們畫成了一模一樣了。我說啊,它們難道還有不一樣的地方?他們說當然了,這三個土豆、蘋果和橘子,每個與每個都不一樣。我說那你們說說看,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我的一個錯誤,使孩子認識到特徵的重要。
他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老師,土豆長得不規則,坑坑窪窪的;蘋果下面大上面小;橘子才是圓的;土豆大橘子小;蘋果中間有個坑……
我把他們說的在黑板上面一條一條寫出來,每一條都代表一個特徵。然後我說:剛才大家講了這麼多條,說明同學們都仔細地觀察了這些物體,並將它們之間不同的地方進行了對照。現在老師問你們:哪位同學能夠找到一個詞代表這種不同?
當每個孩子都興致勃勃地想了一通辦法,最終由我將謎底揭開之後,〃特徵〃這個詞就永遠地刻在他們的心靈上了。從此他們知道了事物都是有特徵的,開始重視特徵。這種對於特徵的理解,傳統的教法是達不到的。直接灌輸裡面沒有孩子的參與,沒有探索,沒有心靈與心靈的對話、靈魂與靈魂的撞擊……
2?從整體到心靈
觀察能力的提高最重要,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