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牛根生強調的其實不是智,也不是德,而是勝。對於他來說,智和德都只是求勝的工具而已。如果靠智、靠德都難以取勝,那麼牛根生就會不憚於在蒙牛的經營活動中加入智和德之外的“新增劑”。
真正的領導者,就如同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牛根生則是“為政以勝”,把“勝”作為指引自己的“北辰”。如果引用哈佛商學院教授、曾經被評為美國最佳經理人之一的比爾?喬治的說法,牛根生沒有找到自己的“真北”。喬治說,領導者首先要問自己:“為了什麼目的領導?”牛根生是在為了“勝”而領導。
毒牛奶事件,令中國製造形象在國際上蒙羞。2008年10月我在美國訪問,從 “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到哈佛商學院副院長、研究商業倫理的著名學者小約瑟夫?巴達拉克,到心理學大師加德納,都對這個問題表示了特別的關注。
然而,牛根生沒有對毒牛奶事件進行反思。作為中國企業領袖的一面旗幟的牛根生,在事後的表現也同樣令人汗顏。牛根生解釋說:“三聚氰胺不僅我不知道,而且我的團隊也不知道,同時我的員工99%也不知道。”這是多麼低水平的辯解:如果你和你的團隊對如此重大的問題不知道,難道不是你的領導力失敗和企業的整體領導力失敗的表現?不知道就能推卸你作為領導者的責任嗎?如果你是善於傾聽的領導者,那1%知道的員工中怎麼會沒有一個人來告訴你?
牛根生還在內部講話中說:“責任在誰?我們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干係。”有媒體把這句話解讀為牛根生認錯。實際上,這種“人人有責”的說法不但不是認錯,反而是在推卸責任。責任在誰?首先在於領導者。德魯克說:“領導力不是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