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史楚金安葬在一起的還有他的夫人塔季揚娜·舒赫敏娜(1901—1974),她原來和史楚金同在瓦赫坦戈夫劇院當演員,後來在史楚金戲劇學校任教授;舒赫敏娜的妹妹亞歷山德拉(1897—1961),蘇聯百科全書出版社的編輯;史楚金的兒子喬治(1925—1983),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的導演;兒媳邁納(1924—1993),建築師。
史楚金的夫人舒赫敏娜一家是書香門第,對史楚金的成長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史楚金1913年就讀於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國內戰爭時,他參加了紅軍。
1920年,喜歡錶演藝術的史楚金考進瓦赫坦戈夫藝術學校,後在瓦赫坦戈夫劇院當了演員。他曾參加過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的《聖安東尼的奇蹟》等話劇的演出。
1935年從影,拍過《飛行員》、《勝利者的一代》等影片。
1937年,十月革命二十週年。蘇聯政府為迎接這一盛大節日,決定拍攝一部電影作為獻禮。當時由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主持革命題材劇本競賽。參加者中有一位三十三歲的作家亞·卡普列爾寫的電影指令碼,經過評審,被選中拍片。
卡普列爾是敖德薩人,1935年他和塔·茲拉塔戈羅娃寫過劇本《三個同志》曾被搬上銀幕,後又寫成《礦工們》。這次參加競賽的指令碼原名《起義》,拍成影片後改名為《列寧在十月》,導演是羅姆,飾演列寧的是史楚金。
在銀幕上重現偉大革命導師的形象的作品是空前艱鉅而又不同凡響的,對演員、導演、對全體攝製人員都是嚴峻的考驗。
飾演列寧的形象一直吸引著演藝界人士。導演羅姆在回憶如何拍攝《列寧在十月》中提道:“我去找史楚金,和他初次相識。他的智慧、他的魅力,還有他準備在戲劇和電影中扮演列寧這一形象的嚴肅態度,都給我留下不同尋常的印象。”“我把電影劇本《起義》交給他。史楚金很喜歡這個劇本。他提出了許多有關臺詞、對話和動作方面的極有價值的建議。”
拍片只有兩個月零十八天(從1937年8月12日開始),每天要拍攝十至十二小時,才能趕上十月革命節前完成。
史楚金不負眾望。他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檢視列寧的紀錄片,聽取列寧錄音,閱讀有關文字資料,細讀文學作品,訪問在世的老一代革命家,獲得一定的感性知識,終於把偉大的無產階級領袖列寧的形象塑造成一位熱情奔放的革命家、敢於實踐理想的政治活動家、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智慧過人的哲學家,把他與平易近人、關心同志、十分富有人情味的普通人形象糅合在一起。電影中列寧生氣甚至責罵人時,都抱著尊重對方、愛護對方的心。史楚金的演藝魅力立刻贏得觀眾的讚賞。
1937年11月6日在莫斯科大劇院正式公演。
這是史楚金演員生活中的巨大成功。從此,蘇聯銀幕上出現了這個特型演員,開創了歌頌列寧影片的新時代。
第一部關於列寧的指令碼拍成電影后,它的成功鼓舞卡普列爾於第二年,1938年又寫成《列寧在1918》。
上世紀50年代,我國上演華語對白的兩部關於列寧的影片時,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片頭上沒有編劇卡普列爾的姓名,這兩部影片並不是紀錄片,又有演員名單,怎麼竟會沒有編劇的姓名呢?令人覺得蹊蹺。
多少年以後,蘇聯文藝界解密,我們知道了一些詳情。1942年末,編劇卡普列爾愛上了斯大林十六歲的女兒斯韋特蘭娜。斯大林認為卡普列爾是個色鬼,又是猶太人,他接觸斯韋特蘭娜是別有用心,便禁止他們交往。據斯韋特蘭娜回憶,父親痛罵了她,還打了她兩記耳光。卡普列爾被流放到沃爾庫塔,又因“反蘇言論”被判徒刑。
影片放映後,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而編劇卻是犯人,只好把他的名字刪掉。所以我國放映華語對白的《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都不見編劇的名字。
史楚金把列寧形象演活了,他在工人中間,在士兵中間,在普通布林什維克中間,是自己的人,是和人民血肉相關的人。列寧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印在觀眾的腦海裡,甚至認為列寧就是那個樣子。
死神太早地奪走了史楚金的生命,只有他的墓碑和他參與拍攝的影片使他永遠留在人間。
2007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新聞紀錄攝影大師
——羅·卡爾曼(1906—1978)
你知道羅曼·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