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那邊卻一直沒應。
我又流汗了。
不管怎麼說,我自己寫小說,人物、情節等是在創作,但小說裡的回目和韻文又何嘗不是在創作?
⑵學古文始於四大名著
在四大名著裡面,回目、詩詞等韻文寫得最好的,首推《紅樓夢》,其次《三國演義》。
要寫好小說裡面的回目、詩詞等韻文,首先要古文學功底過得硬,這個“過得硬”三個字並不僅指看了多少篇古文,學了多少古漢語語法就行的了,除了多讀多品,還要多想多寫。最初多數是模仿,從詩詞曲賦到散文,都要多寫寫來練筆。我在19歲那年,就模仿了《滕王閣序》寫過一篇詠烈士陵園的賦體文,那是自己給自己的“作業”,完全是興趣與自願使然。記得在讀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的作文分一直都遠高於我的,但在畢業後不到半年,我們出去玩了幾次,大家都寫了些短遊記來消遣,那些遊記,我的越來越寫得好,到後來終於超越了那位同學。所以,多讀多品多想多寫古文,對提高寫作水平有莫大的幫助。
我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也是從讀四大名著開始的,當時喜歡用紙條將裡面的詩詞名句抄下來背誦。記得高中畢業考數學(我高中的數學,幾乎所有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的前一晚,我還捧著《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地讀著,我老爸見了,就問我:你明天是考《三國演義》嗎?
結合著故事內容來記憶詩、聯韻文,是我的一大“發明”。想學好古文學,從古典小說入手是終南捷徑。因為那對故事的興趣很容易下意識地轉移到詩詞、韻文裡來的。反過來,把裡面的詩詞抄下來背誦,又加深了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當我學會了近體詩、詞、曲的寫作以後,又試著撇開原著裡的詩詞,自己幫它另寫一首,再作比較(大家可以比較《水滸傳》裡寫二仙山的讚語跟我寫二仙山的讚語),但這樣做的時間不長,創作還是以現實中的事件、人物為多,生活中太多創作的素材。
我寫詩聯集的題目大多信手拈來的,純屬興趣,比如茶、風情、百花、百家姓等等,記得北國網友“班主任”曾經說過我是“無事不可入聯”,亦可見一斑。
⑶古代章回體白話小說裡的詩詞韻文,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三國演義》卷首詞傳誦了百千年,為人們津津樂道,藝術魅力絲毫不減。“三英戰呂布”一回與卷末的兩首入律古風,也是十分扣題和有文采的。
《紅樓夢》的詩詞讚語燈謎,大多數隱喻了人物的結局,是作者別出心裁的寫法,收效也是明顯的。高氏續書的後三十九回不如曹氏的前八十一回,詩詞韻文也遠遜之。
《紅樓夢》、《三國演義》的回目全用八字句,顯得工整嚴謹,而八字句的遣詞造句方式也比七字句靈活多變,故此,就兩位作者來說自然遊刃有餘。
《水滸傳》的回目是七或八言,不能劃一整齊,故此看起來便覺得遜於《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了。
《西遊記》的回目最雜,四到八字都有,而且音韻、對仗均多處有失,我覺得只能排在第四。
漢語古文都是沒有標點的,全靠讀者自己分句讀,故此,經常有歧義。孔子在解釋“夔一足”這句話時,就與當時的習慣說法有異。當時習慣解釋夔一足,都是認為夔這種東西只有一隻腳的,這個三字句就是“夔/一足”。但按孔子的解釋卻是夔這種東西有一個便足夠了,那末,這個三字變成了“夔一/足”這樣的頓讀。
回目的頓讀和古漢語的句讀,相對於現代人學習古漢語,也是一個障礙。
⑷簡述回目的句式
古代漢語以字為主要語言單位,基本是一字一音一詞,兩個字組成的單純詞叫連綿字(詞)。所以,一般兩個音節大都是片語,而格律詩詞也是以此為基礎,兩兩一組,平仄交替換用的。到了句末的一組,只保留前一個字,而後一個輪空作停頓,所以詩句大都是五言、七言等單數的句子。
古代白話小說的回目大體以七言、八言兩種為主,八言三二三句式其實是七言二二三句式的演變。
七字句的頓讀有以下幾種:
◎○|◎●‖◎○●
◎●|○○‖◎●○(此句要注意犯孤平)
◎●|◎○‖○●●
◎○|◎●‖●○○
◎●●‖◎○|●●
●○○‖◎●|○○
◎●○‖◎○|●●
◎○●‖◎●|○○
前兩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