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說,這是史蔣矛盾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史蔣矛盾的早期表現主要集中在盟軍指揮權上面。史迪威當時的地位是,既未與英國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確定指揮關係,又無大批直屬的美國軍隊歸己指揮,並且實際上,對中國軍隊,他也無全權調遣的權力。1942年3月8日,日軍從泰國向緬甸南部進攻,攻陷仰光,使能夠向中國運送美援物質的唯一大港和鐵路終點丟失。當時國民黨第5軍3個師及第6軍均在緬甸,控制著臘戍和滇緬公路。在這種形勢下,被蔣介石授權指揮入緬中國軍隊的史迪威將軍決定將中國軍隊集中到同古決戰,以收復仰光。但蔣介石為了儲存實力,反對這一決定。在史迪威再三堅持下,蔣介石表面表示同意,暗中卻密令中國軍隊的將領故意製造困難,延宕作戰行動。所以,史迪威很快就發現:“他並沒有指揮他所率領的中國軍隊的實權。”'注:《史迪威事件》第42頁。'史迪威還透過實踐進一步地感到:中國軍隊之所以不能有效地作戰,“主要原因是蔣的於擾,他的經常干擾和來信,完全抵消了我的權力。”'注: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第40頁,41頁,42頁。'蔣介石對史迪威的指揮權濫加干預當然並不單純出於他“愚蠢、害怕和防禦態度”'注:同上。',從根本上說,蔣介石是出於對日作戰不感興趣。
當然,史蔣矛盾的產生,並不意味著蔣介石一開始就對史迪威不信任。事實上,蔣出於對英國的反感和對美國的信賴,起初對史迪威是信任的。1942年4月,蔣介石赴緬時,曾在臘戍明確地向中國軍隊的將領宣佈了五點指揮關係,確定了史迪威對中國的指揮全權'注:同上。'。此外。蔣介石還特別叮囑第5軍軍長杜聿明說:“你歸史迪威指揮”,要他“絕對服從史迪威,對於英方的有關問題由史迪威去辦。”'注:同上。'
綜上所述:在第一次緬甸會戰中,除了日軍在軍事上明顯佔優勢而外,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於低潮,中、英、美各自戰略目標不同(尤其是前兩者),以及盟軍之間指揮系統紊亂,相互不信任,各行其是等是造成這次會戰失敗的根本和直接原因。當然,中國遠征軍自身也有一些因素,如個別將領失職(羅卓英的戰略指揮錯誤),一些部隊迴避戰鬥,缺乏戰鬥力等'注:同上。'。這些都是全面分析第一次緬甸會戰失敗不能忽視的問題。
第三章世界局勢與反攻緬甸決策的形成
第一節首次入緬作戰失敗後的世界局勢
1942年夏季以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出現了一系列轉折,尤其在中途島之役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後,形勢的變化更為明顯。從東方至西方,不同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開始轉入戰略反攻,世界形勢開始朝著有利於反法西斯力量的方面發展,這就為盟國在亞洲及太平洋戰場的戰略策略轉變和調整提供了契機。
一歐洲戰場的變化
1942年初,蘇聯取得莫斯科戰役勝利之後,又以9個方面軍的兵力,在北方、西方、南方戰線同時向390萬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發動了全線進攻。至4月下旬,蘇軍在各條戰線上,先後將德軍擊退了150至400公里,削弱了德軍的軍事優勢,使德軍失去了戰爭初期那種突然襲擊的有利因素,蘇軍開始為爭奪戰略主動權而鬥爭。
從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規模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在這次戰役的某些階段,雙方同時參加戰鬥的達200萬人以上,2000輛坦克,25000門大炮和迫擊炮,2300多架飛機。整個戰役中,蘇軍殲敵66個師,約150萬人,佔當時蘇德戰場德軍兵力的四分之一。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最終粉碎和制止了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戰略攻勢,迫使德軍轉入戰略防禦和退卻,“只要迫使希特勒轉入了戰略防禦,法西斯的命運就算完結了。”'注:《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843頁。'蘇軍從此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開始了戰略反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戰略形勢,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序開始向著有利於反法西斯同盟國方面發生根本性轉折。
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蘇德雙方在庫爾斯克進行了二戰史上最大的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雙方投入總兵力高達400多萬人,在這次戰役中,德軍損失了30個精銳師,50多萬官兵,3000多門大炮,3500架飛機和1500輛坦克。正如斯大林所說:“如果說斯大林洛勒附近的會戰,預告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覆滅,那麼,庫爾斯克附近的會戰,就使它已經處在覆滅的邊緣。”'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