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必爭之地。其東,湯彭山脈與登勞山脈間密林叢生,為現代反侵略戰爭進行遊擊戰的最好根據地。
下緬甸以仰光為咽喉,為新興的商港,有現代化的港口裝置,為中國抗戰物資供應的最後一個國際海港,也是中國遠征軍必爭的要地。胡康河地區,包括那加山以東大洛盆地及新平陽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參天,不見天日,中國曆來稱為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錯,雨季氾濫,水勢洶湧,舟船難通,但到了旱季,河川變為通道,除親敦河外,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緬交界的氣候,可分為雨旱兩季,自5月下旬起至10月間為雨季,陰雨連綿,天氣較涼,潮溼極重,蚊蟲、螞蝗很多,瘴氣特甚。10月以後至次年5月中旬前為旱季,天氣多風,極少下雨,12月間風勢較大,1月以後逐漸轉勢,經常在華氏120度左右。
總起說來,緬甸形勢是口小、肚大、尾巴尖。仰光為全緬門戶,同古、普羅美都是要隘,瓦城為四戰之地,八莫、密支那為最後屏障,而棠吉、梅苗又為臘戍的屏障。屏障一失,不僅緬甸自身無以立足,中緬邊境物資彙集的臘戍、畹町也就危險了。
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亞太局勢
第三節日本的“大陸政策”和亞洲戰略
日本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裡,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助進。然而,到了近代,歷史悠久的中國逐漸衰落,日本卻因明治維新飛躍崛起,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步走上以對外擴張為主的軍國主義道路,左右和影響著近代亞洲歷史的發展程序。
一“大陸政策”的醞釀和實施過程
自1868年明治維新初期起,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止,70餘年間,隨著天皇制的建立,日本軍國主義不遺餘力地推行以滅亡中國為首要目標,進而吞併亞洲,征服世界的大陸政策。按其時間順序,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明治維新初期到20世紀初期。在這一時期,日本的基本策略是:一面鼓吹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思想,一面推行“耀皇威於海外'注:井上靖、鈴木正四:《日本近代史》,商務印書館1959年12月版。'”的大陸政策。從入侵臺灣、朝鮮入手,逐步染指中國大陸。
1840年天保改革後,經過28年“軍事現代化”的低層次改革'注:吉田茂:《激盪的百年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8頁。',使日本出現了一批較為成熟的武士改革派,他們於1868年用武力推翻幕府統治,奪取政權,開始全面的資本主義改變。明治天皇即位後,日本的近代資本主義經濟、軍事、政治等得到迅速發展,國力、軍力逐漸強大,但其發展受到原料和市場的限制,民族沙文主義情緒惡性膨脹,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愈來愈強。明治天皇綜合許多野心家的侵略主張,初步制定出“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中國全土,……(以後則征服東南、征服世界)”的大陸政策'注:張寄謙:《中國通史·近代部分》第18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萬峰:《日本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204頁。'。可以看出,“大陸政策”就是用武力向朝鮮和中國進行侵略和擴張。
1870年,以後田白茅為代表的軍國主義者前倡“徵韓論”,把滿清、朝鮮等國視為日本的屏藩,提出:“滿清可交(戰),朝鮮可伐,呂宋(菲律賓)、臺灣唾手可得矣'注:佐田白茅,《向政府建白書》,見《徵韓論實相》,引自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一),第117頁。'。”1874年5月,以陸軍中將西鄉隆盛為首的激進派悍然出兵臺灣,脅迫清政府於同年10月31日籤中日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日北京專條》(也稱《中日臺事專條》),中國賠銀50萬兩,並將琉球作為日本屬國(1879年正式改琉球為沖繩縣'注: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冊第343頁。')。之後,日本又於1875年9月製造江華島事件,迫使朝鮮簽訂《江華條約》(亦稱《日韓條約》),斷絕與中國的傳統交往,日本在朝享有治外法權,朝鮮開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注:井上靖:《日本歷史——“國史”批判》第223頁~224頁。'。
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實際上是對中國的“示威”,也是進攻中國的前奏。為了發動侵華戰爭,日本進行了整整20年的準備(1874~1894),到1893年,已建有一支近代化陸軍常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