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帝國將堅持‘大東亞共榮圈’的方針。依舊為處理中國事變而邁進,並……繼續向南方的擴充套件'注:《太平洋戰爭史》第3卷第253頁。'。”這次會議最後放棄了“北進”計劃,而確定了南進戰略。早在1940年9月,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就已經邁出了南進的第一步。“南進”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搶奪南方的豐富資源,攫取美、法、荷在東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利益;其二,切斷英美援華補給線,脅迫中國投降,早日擺脫中日戰爭的困境。但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迫使日本推遲“南進”計劃的實施。英、美等國為了依靠中國戰場牽制住日軍的主力,減輕其在太平洋上所受到的壓力,也逐步地改變了對日本的妥協政策,以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來阻止其“南進”。然而,適得其反,正由於經濟制裁,使日本對石油等戰略物質短缺,急需向東南亞等地攫取,於是,1941年11月,日本政府召開聯席會議,決定不顧中日戰爭尚未結束,以及“南進”將陷於兩面作戰的困境,醞釀南下,準備冒險作戰。
第二章中國遠征軍的組建及第一次緬甸會戰
第一節中國遠征軍的組建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世界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進入了十分艱難的時期。歐洲戰場上,德國法西斯頻頻取勝,尤其蘇德戰爭爆發後,歐洲局勢岌岌可危。在亞洲,儘管日本深深地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潭之中,但它仍然不顧一切,對歐美國家多年來在遠東及西太平洋苦心經營、費盡力氣建立起來的政治軍事優勢,採取咄咄逼人的攻勢。珍珠港事件後僅半年時間,日軍進攻的前沿陣地遠離本土達5600公里,控制、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和西南太平洋海域,形成了北起千島群島,經威克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索羅門群島、帝汶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安達曼群島至緬甸的“外圍防禦圈”(亦稱第一道防線),土地面積達386萬平方公里,(是日本本土的10倍多),人口1億5千萬,中途島以西太平洋上數以千計的島嶼和大約3000萬平方海里的廣大海域,一時竟成了日本的“內陸”和“領海”。亞洲危機,太平洋危急,世界整個反法西斯局勢危急。
一“東亞軍事會議”及中美英三國同盟的建立
由於日本大舉“南進”和對東南亞瘋狂擴張,使緬甸成為英美與日本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從英美的角度看,緬甸的存亡是它們“先歐後亞”全球戰略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英美對緬甸問題的態度有差異,但保衛緬甸,使之不淪為日本之手是共同的基本立場,從中國的角度看,日軍進攻緬甸最大的威脅在於切斷中國當時與外界聯絡的唯一陸上通道——滇緬公路,阻止英美盟國對華軍事物資的援助,並從南部合圍中國,迫使中國投降。因此,不同的利益,共同的需要,使中英美三國在危難之際結成了戰時同盟。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英美實行“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儘管有時也關注著日本在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動向,但英國因歐戰日緊無暇東顧,美國僅僅以經濟上援助中國作為遏制日本的手段,對日本基本上採取“中立”和綏靖政策,以它們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不受大的損害為限,根本就沒有作同時進行“兩洋戰爭”(即大西洋,太平洋)的準備。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爭中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政府關閉滇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但這僅僅是一廂情願,日本利用這一協定,看破了英國的弱點,於1940年9月初,進攻法屬殖民地印度支那,邁開“南進”的第一步,其爭奪英美亞洲殖民地的跡象日趨明朗,這時英國才感到“綏靖政策之在東亞,亦不能收到理想之效果。'注:梁敬淳:《史迪威事件》第219頁,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在美國遠東政策變化的影響下,英國在封路三個月後又重開滇緬路。雖然英國對遠東政策仍然很有矛盾,但它畢竟考慮到苦心經營了幾百年的以印度為基地的亞洲殖民地來之不易,棄之可惜。對英國來說,確保印度事關重大,因為“印度是英國在東方防禦的樞紐'注:《新華日報》,1941年11月6日。'。”然而,保住印度的關鍵在於“守住緬甸,用它作為保衛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注:(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上冊第330頁,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在這進退維谷之際,英國看到中國的抗戰愈戰愈強,尤其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到處都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