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4/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期越洋的典型平底船,長 250 英尺,寬 110 英尺,吃水深
度為 25 英尺,排水量約 1250 噸。它可能有六根高達 90 英尺的桅杆和十幾個
密封艙。在長距離航行中,它的平均速度每小時可能為 4.4 海里。這樣的船
只顯然優於哥倫布時代以前歐洲的船隻。③面海的中國已經成年,是當時世界
上潛在的頭等海上強國,超過了葡萄牙和西班牙。
1492 年以後蹂躪全球的歐洲海軍力量,因此從年代學上說是一個晚明時
期的現象,是一種突然的爆發,以技術進步的活力、國家對立、宗教熱情以
及中國沒有同樣出現的資本主義企業為動力。但是歐洲的擴張是一個積累性
的過程,開始時很緩慢,它在 1511 年阿爾布克爾克取得馬六甲以後向遠東滲
透,只是由於那裡沒有出現中國的海上力量。因為儘管數量上比晚至 1430
年的歐洲佔優勢,中國的海上活動仍然是中國國家和社會中的小傳統。一旦
明代諸統治者趕走了蒙古的君主們,並且在陸海兩方面表現了他們早期的擴
張能力,他們卻發現自己仍面臨著亞洲內陸邊境的蒙古騎兵的威脅。這個軍
事強國的重整旗鼓導致了 1449 年皇帝被俘和北京被圍之災,從而重新肯定了
中國國土中佔支配地位的農業-官僚政治的性質。靠近“長城,一個武裝社會
① 關於宋、元的海軍,見羅榮邦的開拓性的勞動成果,特別是:《宋末元初中國作為一個海上強國的崛起》,
載《遠東季刊》,14。4(1955 年),第 485—564 頁;《海上商業及其與宋代海軍的關係》,載《東方經濟
社會史雜誌》,12。1(1969 年),第 57—101 頁;《明初海軍的衰落》,載《遠東》,5。2(1958 年 12 月),
第 149—168 頁。
② 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第 4 卷第 3 部分,第 477 頁。
③ J。V。G。米爾斯:《馬歡的〈瀛涯勝覽〉,對海洋諸海岸的全面考察(1433 年)》,第 303 頁以後。
發展起來了。北部邊境變成去不掉的心事,它實際上在整個明代中葉和晚期
困擾著許多中國政治家”。這種“毒化了的中蒙關係”影響了所有其他的中
國對外交往。①
面海的中國儘管早熟,仍依附於大陸的中國,甚至仍是大陸中國的不重
要的附屬物。最說明問題的事實是,造船、航海和對外貿易,依然在學者感
興趣的事物中不佔重要的位置。海洋和有關海洋的工藝不能吸引中國的文
人。與日本、東南亞的海上交往,只是在唐代才被編年史者所記錄。廣州和
刺桐(泉州)的阿拉伯商人在宋代才成為值得注意的人。在這種內向的情況
下,與面海的中國一起成長的航海-商業生活被貶低和忽視了。
政府向海的擴張被中華帝國面向陸地的傾向所壓倒的事實,在許多方面
得到證實。1405 至 1433 年的明代海上遠航,是偉大的鄭和等宮內太監作出
的特別輝煌的成就;鄭和是回民,不是正規的官僚。妒忌他的官僚們幾乎毀
了他的航行記錄。中國私人的海上貿易繼續在通往爪哇和馬六甲的東、西帆
船航線上發展,1511 年以後,葡萄牙人在爪哇和馬六甲發現了大批已在那裡
活動的中國船隻和商人。但是,明朝政府對對外貿易並不給予支援,而是對
它徵稅和管制,毫無任何鼓勵政策可言。中國人不準出海貿易。的確,出現
了這種武斷的意見:對外貿易只有在與外國統治者派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