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因決定外貌,心理決定健康
有一次,去安徽桐城,被朋友帶到當地有名的景點——六尺巷逛了一圈,最喜歡其中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那時候,我正被一些工作上的事所困擾,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疲於應對。看到這首詩的時候,一直被凝滯的經絡好像突然被開啟了,豁然開朗。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一下子都被拋到九霄雲外,在那裡我開開心心地玩了兩天。回家之後,工作上的那些煩心事情在我外出的日子已經得到了解決。那種喜悅,至今想來依然回味不已。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接觸了很多病人。每每看到他們的痛楚,說實話,我的心裡也很不是滋味。痛心於他們對自己身體的不善待,痛恨於他們面對疾病時的懦弱和無知。如果他們一開始便對身體、對疾病有個大致瞭解的話,我想許多疾病就不會發生,而面對疾病也不會如此的彷徨無助。有句話說得對:“疾病是每個人一生都要過的橋”。是的,只不過這橋有長有短,有寬有窄,關鍵的問題不在於“過橋”的難易程度,而在於你“過橋”時的心態。同樣百十米的小橋,有的人大步流星,三下五除二便過去了;而有的人卻踟躕不前,被橋下貌似洶湧的波濤嚇得動彈不得……這一切,與“橋”無關,只在於我們的“心”,只要“心”是勇敢的、堅強的、無畏的,那麼,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我曾經採訪過多位百歲老壽星,他們無一不經歷過種種磨難,有的甚至超乎常人的想象,雖然是銀絲滿鬢、柺杖輕拄,但他們展現給我的清晰的笑臉、和善的面容卻如同春日的繁花,讓人倍感溫情。我也曾經見識過很多被化療折磨得死去活來,卻最終活下來的癌症患者,他們的堅強讓我意識到,身體雖然脆弱得如同一隻螞蟻,但生命卻可以頑強地如同亙古的日月。是的,置身於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被嚴重汙染的地球之中,人體隨時都在遭受著各種病菌的侵襲,要想百毒不侵,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我們努力發展醫學,努力尋找更適合的食物、更好的鍛鍊方法……這一切的一切,只為了生命的最初本能——健康長壽。可是,我們忘了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心理。我們常說:內因決定外貌;當代醫學模式也由“生物醫學模式”轉向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進步,可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不過是醫學的返璞歸真而已。《黃帝內經》開篇就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而後的所有文章,無一不是將心理和身體的調適放在一起,兩條線並行不悖。只不過,就像我們長大了會嚮往外面的世界一樣,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是會漸行漸遠,偏離自己最初的軌道,以至於後來,漸漸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幸,在我近不惑之年終於心有所悟,迷途知返,自認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健康的核心。在化學工業出版社編輯們的幫助下,我將生平所遇到的人和事回憶起來,結整合書,既是對自己多年來行醫生涯的總結,也希冀能給大家帶來一絲感悟。也許,你看了後會大有收穫;也許,你覺得浪費了半天工夫。這些都不要緊,只要你願意踏出尋求健康的一步,那麼,我們便可以結伴為友。或許我們最初的方向不同,但殊途同歸,只要堅持,相信我們會在健康的彼岸把酒言歡,共享收成!
王彤
於北京
養生先養心,養心先調氣
眼下中醫養生勁頭之強勁,實在讓人歎為觀止,各種各樣的養生書籍層出不窮。可是,遍觀之餘,我卻發現多數書籍主要圍繞著如何吃喝、如何補養這個核心來探討健康問題。如果說養生是中醫的特長所在,那麼養心便是中醫養生的核心,而調氣則是這個核心當中的主打方法。而實際上,“氣”也是最適合用來表述中醫精髓的一個詞彙。很多人覺得氣虛無縹緲,是最不靠譜的東西。一些不瞭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甚至認為氣純屬無稽之談,和中醫的經絡學說一樣,被斥為臆想的東西。其實,一個真正的中醫,或者說一個真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必定是一個善於調氣的人。也就是說,他必定很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讓氣的執行亂了秩序,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平心靜氣。氣是什麼呢,真的虛無嗎,為什麼古人這麼強調氣呢?只有瞭解了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真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真正懂得養心,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學會養生。否則一切的學習、努力都不過是隔靴搔癢,勞而無功。中醫說上藥三品:精、氣、神。精是物質基礎,神是活力的表現,而氣居中間,是能量的化生,它上通下達,既要幫助消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