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必要這麼做。孩子處在這麼一個模仿階段,家長的培養目的應該是非常簡單的,讓他漸漸達到說話順利,做到音義對應,這是最重要的培養方向。
無聲階段是智力啟蒙的最關鍵階段(2)
這個階段,我尤其注意的是:給孩子造就一個單純的學語言的環境。
我們家裡一直沒有僱請保姆,平時就我們兩口子在家,我們特別注意大人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夫妻在家裡說話交流,從來沒有過彼此急扯白賴的爭吵。尤其當著孩子說話時,儘量話語清晰、簡明,當然語言的文明這是最起碼的。當孩子的小眼珠看著大人,想領會大人說話的意思時,我們就有意識地停下來,重複剛才的話,有時候還拿實物來演練剛才說過的話——
“炘煬,爸爸剛才對媽媽說,把蘋果——蘋果(說著把蘋果往他晃一晃)——洗給你吃……”
這時候小炘煬會顯出比較振奮的表情,手足擺動,嘴裡發出“皮…可…(口齒不清的“蘋果”)”的音節。
鍛鍊他開口說話的輔助工具,除了大人的會話和溝通外,錄音機的唱歌(我雖然唱歌水平一般,也要時不時對他說說唱唱)和朗誦,電視臺的少兒節目和廣告片,都是他經常性接觸的“語言老師”。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幫孩子”有時候也是干擾孩子
小炘煬喜歡玩積木,直到大學一年級,積木也是他在家裡常常玩的玩具(不過現在他玩的積木比以前高階多了)。他的第一套積木是紅顏色的,小傢伙簡直是愛不釋手,一玩就是大半天,擺弄得滿地都是。炘煬媽媽回家,看到滿地亂糟糟的。出於家庭主婦的習慣,自然地要去整理一下。孩子有時候玩別的去了,媽媽整理積木他也沒有怎麼在意。可是他回來後,看到玩具不在了,就顯得比較失落,有時候明顯地表現出不高興。
當媽的也沒有在意孩子情緒的變化,回家看到太亂了,就忍不住收拾一下。
她這樣做,一個是出於家庭主婦的整潔意識,另外主觀上也有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意識。
時間一長,我看出點問題來了,本能地覺得這樣做不對,就讓她別再收拾了。
他媽媽一開始還不太理解:“客人來了看到地上這麼亂……”
我說:“亂就亂點,孩子玩積木,哪有個不亂的?家裡嘛,就是要以孩子為中心嘛,你給他造成一種‘玩就是礙事’的印象不好。”
雖然我干涉了幾次,但直到炘煬上高中,我們兩口子的這種爭執還是時有發生。
這是一個小插曲,我這樣做的用意一時也沒有給她講清楚,她總認為我這麼做是不是太遷就孩子了。因此總是為收拾玩具發生一點小摩擦。
但我覺得,這個細節包含著我的一種用意,我後來把這個用意給她說清楚以後,她也能理解了。後來,她改變了方式,玩具還是要收拾的,但她注意了一點:在炘煬隨時有可能回頭繼續玩的情況下,不要急於“收拾殘局”,不要給孩子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他的興趣愛好,和大人的世界是有隔閡的,他的行為方式有可能給大家帶來困擾。
我認為不能離開這種具體的細節奢談什麼讓孩子自由發展,奢談什麼包容。孩子有他的世界,你動不動就給他的世界造成一種干擾(哪怕是好心的“幫忙”),就是沒有理解到自由發展的本來的含義。收拾玩具本來是一種小事,也有必要給孩子進行好習慣的培育。但是當孩子把積木攤了一地的時候,大人就禁不住幫他收拾,表面上挺任勞任怨。但客觀上給孩子傳達了一種不好的資訊:你的歡樂有時候就是大人的麻煩,但有啥法,我們認了唄……
這樣就會給孩子造成他的目標方向其實跟大人挺不一致的想法。
他母親聽我這麼一分析,也覺得挺有道理,以後就不再自作主張隨便幫他收拾玩具了。不僅如此,在他母親的引導之下,小炘煬還學會了自己收拾玩具。
我這些年在目標一致意識的培養方面確實費了不少苦心。
對張炘煬的學習,我始終扮演一個“老同學”的角色,就是要讓他始終感到學習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就像包餃子一樣,全家分工協作動力大,包出來的餃子似乎也特別好吃。我跟炘煬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就是一個調餡一個包皮的關係:他學英語的時候,我給他整理謄寫有關單詞;他做數學題的時候,我給他篩選題目,改卷對分……我的這種戰略合作伙伴意識的形成,就是從對待玩積木這種小事中感悟到的。
玩積木→收拾積木→無形中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