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3/4頁)
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登。因此,非得有九成勝算才行動的人,會被以七成勝算為行動依據的人打敗。
以機率來說,九成勝算當然要比七成勝算理想,但是在實戰上,情形剛好相反,前者容易錯失良機。就以賽馬為例,選擇優勝機率較高的馬匹投注,所分得的獎金自然比較少。換言之,以九成勝算為目標的人,掌握成功的機率也相對較小。
再以棒球為例,以九成勝算為目標的人,站在打擊位置上,或許有九成的機率可以擊出安打。但是他必須在有擊出安打可能的情況下,才會登上打擊位置。如此一來,他的打擊次數將會減少,總打點或全壘打的數量也會跟著減少,因此七成勝率是我認為最理想的目標。
從相反的角度看,七成勝率意味著風險不可超過三成。將蜥蜴的尾巴切掉3/10,它還能夠繼續存活,斷掉的尾巴也會再長出來。若是將蜥蜴的尾巴切掉一半,它一定會死掉。由此可知,只能在切除後仍可存活的範圍內切掉蜥蜴的尾巴。換言之,必須將風險控制在失敗後仍可重生的範圍內,才可採取行動,而失敗的最高限度就是三成。
鬥:立即採取行動的智慧
即便已經看到了七成的獲勝機率,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那麼先前所做的所有準備有可能就成為了東流之水。所以,“頂情略七鬥”的“鬥”強調的是立即行動的智慧。孫正義認為,智慧如果不是能用於戰爭並獲得勝利的話,那麼它也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智慧和鬥爭給人的印象可能往往是相反的,但我所理解的智慧應當是基於鬥爭的實戰性智慧。實戰性智慧要比空想的智慧層次高得多。
應當承認,正是因為孫正義按七勝三敗的比率開展經營,他才能在數字化資訊產業這一變化極快的行業中,發展到了今天這一步,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制勝兵法:風、林、火、山、海
“風林火山”的概念出自於《孫子兵法·軍爭篇》,原文為“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其疾如風:軍隊的行動要反應迅速,猶如疾風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戰勝敵方。
其靜如林:當軍隊緩慢行軍時,猶如靜止的森林,肅穆、嚴整,不驚動敵人,不打草驚蛇。
侵掠如火:當進攻敵人時,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銳不可當的攻勢結束戰鬥,取得完全的勝利。
不動如山:當軍隊駐守時,要如同山嶽一樣,嚴陣以待,隨時做好投入戰鬥的準備。
難知如陰:當軍隊隱蔽時,要像陰雲遮天不見日月星辰一樣。
動如雷震:當軍隊行動起來,猶如雷霆萬鈞,勇猛迅捷,使敵無從退避。
作為軍隊,就要有軍隊的樣子。貫徹兵法上的這幾個治軍要求,才能體現“內強能力,外樹形象”的準則。
公元735年,即唐朝開元二十三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六韜》、《三略》等中國兵書帶回日本。從此,《孫子兵法》在日本被奉為至理。在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武田信玄比較早地領悟了《孫子兵法》精髓,遂提出了“風、林、火、山”的口號,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武田信玄( 1521年~1573年),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指室町幕府末期應仁之亂(1467年~1477年)後的一個世紀。在長達100年的戰國時代,政局紛亂、群雄割據。在此期間,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大名(日本戰國時代割據於各地的大領主)。而武田信玄因與上杉謙信長期作戰而聞名,尤其1541年武田信玄成為武田家族首領之後,在與上杉謙信爭奪關東霸權時,威名大振,對後來開創統一大局的織田信長形成莫大威脅。最終,在征討織田軍的過程中,武田信玄病逝于軍中。武田信玄在作戰中能充分運用《孫子兵法》,最著名的是他所製作的突擊旗,上面繡著“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14個大字,後來人在沿襲他的這一做法的同時,做了一點小改動,將14個字縮成了“風林火山”四個字。
到了現代,孫正義在商業領域活用《孫子兵法》,他在“風林火山”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一個內涵深刻的“海”字,即要擁有海一樣的包容力,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
“風林火山”是戰鬥的方式。《孫子兵法》尚有“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等方式,但我認為“侵吞之勢如海潮”要比“風林火山”更重要,因此我才會刻意將“海”,並列於“風林火山”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