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會感到無所適從和焦躁不安,這種感覺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強烈,到了孩子讀高三的那一年,就會達到頂點。
面對自己的父母,即使是最聽話的孩子,也會感到壓抑、沉悶和痛苦,這種感覺隨著自己的成長越來越強烈,到了讀高三的那一年,也會達到頂點。
是什麼東西讓父母那麼焦躁不安?是什麼讓孩子那麼壓抑、沉悶和痛苦?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
有一項在高三學生中所做的調查發現,當這些學生每天放學走進家門的時候,父母第一句話說得最多的就是:“今天考試得了幾分?”
吳芯雯在她的《高三家長》一書中公佈了另外一項調查:有54%的孩子想對父母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別老問我考幾分!”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是導致孩子失敗的原因之一。”王堅的妻子徐芬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堅定,她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的教師,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
那一天,這一家三口坐在一起,討論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王堅曾是浙江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現在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他認為,“期望值”是可以作為教育心理學上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的。在他看來,“微軟小子”的父母們,也都是懷抱期望的父母,這一點和別人的父母沒有什麼區別。
“區別不在於有沒有期望,而在於怎樣表達期望。”王堅說。
應當說的話和不應當說的話
父母對孩子應當說父母對孩子不應當說
“試試看。”“不要……”
“你真是棒極了”“你怎麼這麼笨!”
“你今天開心嗎?”“你今天考了幾分?”
“你想要我做什麼?”“我這是為你好。”
“我相信你。”“你胡說!”
“你一定比我強。”“讓你幹比我自己幹還費勁。”
“你能行。”“你不是那塊料。”
“你喜歡做什麼?”“都什麼時候了,還在玩!”
“這是你自己的事。”“只要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
上面這個表格中列舉的內容,存在於微軟亞洲研究院裡這些年輕人的零零星星的回憶中。他們認為自己的父母做到了其中大部分,又說這是他們對所有父母的期望。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父母真能按照此表所列,在孩子面前說“應當說”的話,不說“不應當說的”話,那麼他們的孩子一定會更快樂,也更傑出。
嚴格好?寬鬆好?(1)
我爸爸後來對我說了他教育姐姐的那種方法,我就想,幸虧他沒有把這些方法用在我身上,要不我可能會反感。
——林斌
對孩子的教育是嚴格一些好,還是寬鬆一些好?這個問題一直都有爭論。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記者、作家,還有政府中負責教育事務的那些官員,都參與進來,父母們要麼聽由己意,要麼無所適從,就是很少有人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在我們的研究物件中,嚴格和寬鬆這兩種“家教模式”都有成功的例證。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
1。有27個人,也即90%的部分,是在“寬鬆家教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只有三個人經歷了“嚴格家教模式”,但這三個人都是最傑出的——李開復、張亞勤和沈向洋。
2。三個“嚴格家教模式”的案例全都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自從80年代以來,便再也沒有出現過一例。
3。三例“嚴格家教模式”的主角全都是母親,而非父親。所以,我們在前面專門列舉“慈父嚴母”的現象。但這是有條件的,請看下面這條:
4。三例“嚴格家教模式”僅僅應用在孩子的童年時代。三個孩子全都在12歲以前開始了獨立生活,也脫離了家庭的近距離管教。
5。這30個人——不論是在“嚴格家教模式”還是在“寬鬆家教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全都表示,自己喜歡寬鬆的成長環境。其中那些已經有了孩子的人,全都對那種強迫式教育深惡痛絕,並且宣告,自己將以更寬鬆更開明更平和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教育。
我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孩子的秉性豐富多彩,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我們所能提出建議的是,如果你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僅有一個好的考試分數,而且有一個好的性格、好的習慣、好的品行、好的心態、好的心情,你就必須少給孩子一些強迫,多給孩子一些空間。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粒美好的種子,只要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