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機會在同學們面前表現,卻又盡力寬容他的“短處”。
就像所有到美國去的中國孩子一樣,開復的難題是英文。最初幾個星期,老師說的話他一個字都聽不懂。
那年月到美國的“小留學生”很少,他是學校裡唯一的中國人,黑頭髮黑眼睛黃面板,又能隨口把“七分之一變成小數點”,所以在那些美國學生的眼裡,這孩子特別新奇。大家都跑過來對他說:“我們可不可以做朋友啊?”“週末來我家玩吧,好不好?”老師很樂意幫助他補習英文。就連校長也格外關注這個異國孩子,對他說:“每天中午來找我,我教你英文。”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一年,直到有一天,老師認為他的英文已足夠使用,才對他說:“現在你可以和你的同學一起在課堂上參加考試。”
到了這時候,開復終於意識到,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最大的差別,是美國的老師和學生喜歡用正面的方法來鼓勵你的成功,而不是用負面的方法來嘲笑你的失敗。”
美國的孩子很熱情很開放,即便不認識,也可以很親熱,不像中國孩子,朋友很少,也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上學就聽課,放學就回家,見了陌生人就拿懷疑的眼光看人家。美國的老師也特別友善,根本不像臺灣的那個老師,要打他,還把他的零花錢都罰光。
最新奇的是,所有的同學都不用背課文,老師從來不考“背誦”,也不給他留作業,卻總是要他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有一天老師告訴他,期末的總分數不會看他背誦課文多麼流暢,而是看他上課的發言和提問。這讓他驚訝不已。他是在很長時間以後才意識到,美國的教育就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但在那時候他還不明白這些,只是覺得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如果給一個孩子很多不同的東西,去刺激他,總會發生影響。我覺得腦子漸漸地離開了背誦知識的軌道,整天拼命想自己要說什麼話,提什麼問題。”
開復就是在那時候發現:“人的能力有兩個部分,有一部分要靠記憶和理解去積累。還有一部分要靠一點點地練習。像課堂上提問的勇氣、和同學交往的熱情,都是屬於後面一種。”
過去在臺灣的時候,他每天上學放學,按部就班,從不與別人交往,也沒有發現這些奧妙,現在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周圍的人都說英語,就發現哪些是自己最欠缺的,哪些是自己最需要的。住在大哥家,雖說是親人,畢竟跟在媽媽身邊不一樣,不像在自己家那麼隨心所欲,還總是感覺給大哥帶來麻煩,不能不約束自己,甚至不好意思用大哥家的電話給媽媽報平安。到了學校裡,同學們都來找他,逗他說話,讓他覺得他的不愛說話和不愛提出問題,不僅僅是英文不好,還因為缺乏溝通能力,缺乏表達自己的能力。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新“開復定理”(2)
這樣看來,與其說他在美國的教育顯露了自己的天賦,倒不如說,是美國的教育讓他彌補了自己的短處。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學生”的起跑線上,那就還需要有第六個觀念:不要羨慕別人家的“超常兒童”,你不比他少什麼。
。 想看書來
我也有一種恐懼感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天才,無所不能;有時候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總是怕輸。
——沈向洋
聰明孩子總是得到更多的讚譽,這一點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聰明孩子總是承擔著更多的期望,這一點我們也都覺得正常。但是,越是聰明的孩子,在心理上承受著的壓力也就越大,這一點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估計呢?
讚譽和期望源於聰明,而壓力源於讚譽和期望。有一項調查表明,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有至少50%的孩子不能讓自己解脫出來,緊張、煩躁、心虛、恐懼的情緒包圍著他們,即使是那些最聰明的孩子也不例外。
“我到現在都覺得,初中和高中是我最聰明的階段。”沈向洋這樣說。同時他也覺得“那是壓力最大的階段。”
向洋在自己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中,已認定“就應該是第一”。周圍的人對他的希望越來越大,這超過了他自己內心的渴望,他知道全家人都為他感到驕傲,一想到他的好成績能給媽媽帶來快樂,他也快樂。奇怪的是,他的快樂之中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已經到了輸不起的程度”,而且這種感覺日愈強烈。他開始緊張,看到周圍強手如林,就開始焦躁,成績不好的時候就失落,成績好了也不高興,因為怕別人超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