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給他晉一等公位,呸,領著數十萬大軍,佔盡功勞,也才將將打下河南,就要封公?那小弟等人,南征北戰這些年,誰的功勞比他江君慈少了?小弟還算好的,才是個三等侯,他也配封開國公?”
“小弟不是為自己不值,而是覺得朝廷待大哥太苛,這次大哥帶兵,舉手間,便定河北遼東,何其易也,回京之後,朝中又該如何封賞?”
“容小弟猜猜,肯定又有人拿中原來說事兒,或者嘀咕什麼功高蓋主的話,賞賜也定然不盡人意,這都不新鮮了……”
“說不定,還要把江君慈抬出來,給大哥添噁心,也不想想,憑他江君慈,也配跟大哥同列?”
“所以,不管其他人如何,反正小弟以為,忍了這許多年,這次卻不必再忍了,朝中若有人再敢對大哥不敬,小弟可不答應……”
這樣激烈的反應,有點出乎趙石意料之外,段從文聽的也是心肝直顫。
實際上,這也沒什麼不好理解的,張鋒聚率兵鎮守大同邊塞多年,但自成武五年滅夏之役後,河東軍便再無用武之地。
好不容易,兩次中原之戰,第一次,張培賢領兵,還不算什麼,但第二次,江善領兵東出,便引起了張鋒聚極大不滿。
河東軍之精銳,冠於秦軍,他不相信,朝中眾位大人,甚或是陛下,不知道河東軍的戰力。
但最後怎麼著,河東軍最精銳的一部分,動也未動,只抽調了些禁軍南下,同在大同的興武軍都比他張鋒聚佔的便宜要大的多。
而攻取開封一戰,更有意思,大功全在河洛軍一邊兒,其他諸部,喝口湯都被燙的呲牙咧嘴。
這是朝廷的意思,還是江善的意思?
定鼎第一功?呸,朝中那些狗屁官員真好意思說的出口……
這樣的怨氣,其實已經積聚到了一定的程度,今日才爆發了出來,因為大哥趙石就在眼前嘛……
這樣的因果,種因於何時,其實連他自己都不太清楚,實際上,驕兵悍將,征戰沙場,最容易出現的就是這種情緒,其中種種,不需贅述。
文臣為什麼如此提防武人,就是這個原因了,功勞稍有賞罰不明之嫌,手握兵權的大將,就容易失去控制。
這是極為可怕的一種情形,卻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局面。
而延及開來,張鋒聚直吼吼的能說出朝廷不公這樣的話來,其他人呢?大將軍趙石的舊部,如今遍佈軍中,是不是同做此想?
段從文感覺有些不寒而慄,他可也是大將軍舊部之一,捫心自問,午夜輾轉之間,是不是也曾怨怪過朝廷不公?答案是肯定的。
大將軍張培賢去後,江善把持河洛兵權,得罪了太多的人,河洛大軍的同僚,都有著不服,其他趙大將軍舊部,又怎麼會服氣?
這一次中原之戰,不過是個引子,若江善能一舉平定江北,情形可能會好一些,大將軍趙石也不會出京再領兵權。
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將軍江善未能速戰速決,戰事拖沓的像陷入了泥潭一般,成武十四年起兵,到了如今,整整一年過去,也不過是打下了開封,卻讓人有筋疲力盡之感,戰事也遠遠未到結束的時候。
照這樣下去,秦軍只在兩淮,恐怕就要花費上數載功夫,之後還有長江天險,這又要花費多少年月?
遠不如大將軍趙石領兵征戰那麼痛快,往往從出兵到結束,如反掌之易,卻又條理分明,讓人覺得是那樣的理所當然。
這樣的比較,誰都會想一想,大將軍江善,憑什麼位列公侯,還鬧出個定鼎第一功這樣的笑話來。
段從文默然無語,只悄悄關注著趙石的反應。
因為他知道,旁人不管怎麼說,怎麼想,只要大帥拿定了主意,其他人也就不過是想一想,說一說罷了。
但如果大帥心中也存了許多的不滿,那麼……
段從文根本不敢想,那樣的話,將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趙石的反應,讓段從文稍稍安了心。
因為趙石只是拍了拍張鋒聚的肩膀,隨口道,“這些話,以後不要說於人聽了,你大哥這次出京領兵,確實讓朝中許多人不痛快,不過這次功成回京,晉王位之事,已成定局,異姓王,你們說歷代以來都算上,能有幾個?”
“我也知足了,陛下待我不薄,朝廷也沒慢待你等的意思,這些年戰事打下來,總算有了個眉目,眼瞅著天下將定,大哥有點不甘心,所以出京領兵,圖個一時痛快,你們跟我比不了。”
“我出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