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布的訊息:“盧灣區僑聯慰問老歸僑:高溫季節,區僑聯上門慰問全區150餘位老歸僑和僑界代表人士,並送上慰問品。區政協副主席、區僑聯主席鄔露露陪同盧灣區委副書記蘇秉公日前冒著高溫看望了美國歸僑陳更華。”
⑨ 這是根據陳更華後來在上海光學儀器廠的同事回憶。
⑩ 上海市鐵路衛生學校,後更名為上海鐵道醫學院,成為上海最重要的醫學高校。一九六三年歸鐵道部直接領導。一九九二年高等院校合併的時候,併入上海鐵道大學。
11 據現已離休的張黎口述回憶。
12 熗蟹是寧波和舟山一帶的特產,以舟山群島的優質梭子蟹加鹽,在短時間內醃製而成。吃時不再蒸煮,北方人多不適應,以為是生食。
13 張黎:《“土八路”和“洋學生”的交往-我和陳更華半個世紀的友誼》,《上海新聞晚報》,“百味人生”,2004年12月31日。
14 吃得開,上海話,意思是能夠應付自如。
15 撈黨票是毛澤東統治時代,大陸民眾的一種普遍說法。沒有加入共產黨的人,稱為白板,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發言權。
16 據張黎描述,一九七一年陳更華和張黎在南京路上邂逅相遇,兩個人一起到飯店吃飯。席間陳更華就和張黎說了這麼一番話。
17 上海鐵道醫學院雖然在一九七一年就決定遷往寧夏,併入寧夏醫學院。但是由於教職員工一致反對,無人願意前去寧夏,因此搬遷工作遲遲不能進行。部分員工一直到一九七五年才到寧夏上班。但是一九八零年,所有去寧夏的教工均回上海。上海鐵道醫學院也重新恢復。這顯然又是共產黨勞命傷財的蠢事之一。見《上海地方誌》,衛生篇。
18 陳偉勵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他中學畢業,後來才更名為陳維力。
19 上海醫療器械研究所至今仍在江寧路七十七號六樓,只是在上海西區虹梅南路徵地七千餘平方米,建設新的廠房。但是情報、研究機構仍在原址。
20 一九七零年五月三十一日起,上海市文攻武衛指揮部改稱為上海民兵指揮部,成為同解放軍駐上海部隊相對抗的“第二武裝”。
21 寧波方言,意思是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既要考慮到自身利益,也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22 江榮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二年任上海市委委員。
23 見汪儒文,“憶抗大八分校”,《抗大歷史研究》總第二十期。汪儒文一九八三年被迫退位,二零零六年九月陳良宇事發之前去世。
24 一九八三年八月的這次大換班中,原彭浦機器廠黨委書記尤逸塵被任命為機電一局黨委書記助理,後升任黨委副書記。後為上海大眾人事及行政執行經理,一九九四年起出任中國汽車電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是中國汽車工業中的大亨。
25 見《鳳凰週刊》二零零六年第二十九期,“陳良宇的沉浮之路”。記者在陳良宇案發後採訪上海彭浦機器廠。
26 見《中國智慧財產權報》,二零零六年六月二十九日文章,“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集團)有限公司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紀實”。其中寫道:“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器公司)是一家成立於一九五三年的老牌國有企業,原屬機械部電工類綜合研究所,一九九九年轉制後隸屬於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二零零三年改制成立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二零零四年第二次改制成為多元化投資的企業,現隸屬於上海國資委。如今,上海電器公司透過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實現了企業的快速高效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了領先地位。”
27 見《人民報》網站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八日文章,“江澤民一手提拔,陳良宇官運亨通”。
28 參見羅伯特·庫恩《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一書。
29 這八個專業公司分別是機床公司、重型機械製造公司、輕工機械公司、機械配件工業公司、拖拉機汽車工業公司、電機工業公司、電器工業公司和造船工業公司。
30 江綿康入學時,上海工人業餘大學更名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其實江綿康是由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帶薪讀書的。
31 《人民日報》一九九零年四月二十三日,李富昌和劉士安文章《父母“失”去一個兒子,群眾得到一個公僕——“麵疙瘩”區長軼事》。
32 胡瑞邦後來成為上海市高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