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頁)
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山裡的野蜂多是“胡蜂”,蟄到人可不是鬧著玩的,但我和胖子以前捅了不知多少馬蜂窩,歷來熟知野蜂習性,此刻雖覺得納罕,不知觀山神筆畫門之法有些什麼古怪,卻並沒有對峽谷裡出現大群野蜂而感到驚慌失措。
我見孫教授有些慌了,便低聲告訴他說:“別慌,除非是蜂巢受到威脅,否則野蜂不會輕易攻擊不相干的人,只要趴在這裡不動,應該不會有太大危險。”
孫教授聽後稍覺心安,可他從前下鄉收集文物的時候,曾被山區裡的野蜂蟄過,見四周有無數野蜂越聚越多,群蜂洶湧,望去猶如雲霧飄動,蔚為奇觀,野蜂振翅之聲在林間鳴動鼓譟,他切實領教過蟄蜂的厲害之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始終認為,即使是山裡的熊獅虎豹,也沒有如此大規模的蜂群來得恐怖。
此刻見了黑壓壓的蜂群鋪天蓋地而來,孫九爺自然免不了心膽皆顫,腦瓜皮一陣陣的發乍,只好閉上眼睛,又用手堵住耳朵,不去聽蜂群“嗡嗡嗡”的飛動聲,可那聲音卻仍象一隻只粗大有力的胡蜂使勁往人腦袋裡鑽,臉上的神色難看已極。
我沒想到墨筆畫痕竟會有如此效力,驅使著大群野蜂,不顧夜深源源不斷的洶湧而來,萬一野蜂突然炸亂起來傷人,我們在峽谷中插翅難逃,不免也有慄慄自危之意,暗罵觀山太保封師古這老地主頭子,騙人用藥筆藥墨引來蜂群,究竟是他媽要唱哪出戏?
Shirley楊壓低聲音在我耳邊說:“老胡,我看這倒象是搬山分甲的方術,咱們切莫冒然行動,靜觀其變方為上策。”
我點了點頭,對正準備往河邊跑的胖子打了個手勢,讓眾人先不要急著逃走脫身,壯著膽子看看再說。
沒過多久,野蜂們似乎已被“觀山神筆”所留的墨痕氣息,撩撥得熏熏欲醉,就近在山壁旁的一株橫空樹杈上分泌蠟質,結起了數座蜂巢。
從各方聚來的野蜂似乎並不屬於同一種群,有些毛蜂是利用土石結巢,又有些壁蜂將巢築在了野胡蜂的巢壁之上,但黑尾黑頭的野胡蜂數量最眾,遠遠多過其它蜂群,更是營巢的能手,它們把自己的蜂巢越築越大,逐漸將幾個大蜂巢連為一體,形成了一個碩大的窩巢,周圍其餘的蜂巢都被它裹了進去。
前後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那蜂巢便已有兩三米見方了,密密麻麻的蜂蛹在其上爬進爬出、鼓譟而動,掛著它的大樹杈都被墜得彎了下來,顫微微地幾乎壓在了地上。
我們越看越奇,忽覺得山壁上有片白光閃爍,畫在山岩上的大門,在野蜂來回爬動摩擦之下,逐漸產生某種變化,漆黑的墨跡呈現出一抹飄忽閃爍的瑩光,在夜晚裡看來,就如同有一團詭異的白色鬼火。
聚集在碩大蜂巢裡的野胡蜂們,似乎受到巖壁上鬼火的驚嚇,紛紛從巢中飛出,亂哄哄地在空中,圍繞著巢穴盤旋打轉。
我恍然醒悟,岩石上的墨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夜光之狀,竟然製造出了一種光焰升騰,烈火燃燒的假象,使得巢中的大群野蜂中計發懵,誤以為林中火起危及巢穴,這才亂了陣腳脫巢而出。
我們勉強壓抑住心中的惶恐不安,雖然知道觀山太保擅於異術,除了對陰陽風水之道的掌握不輸於“摸金校尉”,並且在生剋制化的方術等奇詭之道上,比其“搬山道人”來,恐怕也是不逞多讓,一時看不破其中機關,只好硬撐著繼續窺視。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只見群蜂出巢後,很快就從混亂的狀況中恢復了秩序,其物雖小,似乎也有其號令法度,並無逃竄離群的跡象,反而為了不讓火焰燒燬巢穴,一股股地集結起來,飛到蜂巢上方遺溺淋溼蜂巢,“蜂溺”一詞是方術家所言,實則並非是“溺”,應該是野蜂的一種分泌物,透明而無嗅,一隻野胡蜂最多可分泌出一滴眼淚大小的“蜂溺”,而且只有在蜂巢起火之時,野胡蜂才會有“蜂溺”產生。
數以萬計的蜂群爭先恐後,很快就用“蜂溺”把蜂巢淋得溼漉漉的,不消片刻,“蜂溺”已經淌滿了蜂巢,不斷滴落到正下方的青石板上。
“蜂溺”觸石,如酸腐鐵,地下的青石表面上,頃刻間就被“蜂溺”無聲無息地蝕出一個直徑約有數尺的大坑,隨著更多的“蜂溺”滴落,蜂巢下方穿石破土,迅速形成了一個很深的大窟窿。
我看到此處,終於看出了頭緒,原來是這麼個“畫地為門”,地仙村古墓的入口不在乾枯的瀑布處,而是在對面的老樹之下,當此情形,我也不得不佩服“觀山太保”之術果然奇詭無方,又想起好象“搬山分甲”術中,也曾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