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莽為商人杜吳所殺。
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書生皇帝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死時六十九歲。
古代一位大詩人曾經寫了這樣幾句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的確,王莽處心積慮地想篡奪西漢政權,想過過皇帝癮,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他利用太皇太后王氏對他的信任,一步步地攫取權力,樹立威信,利用弄虛作假、矯情作偽的手段收攏人心,這也是事實。但是,作為今人,我們要探索的,不是王莽該不該篡權,漢朝和王莽的新朝究竟誰是正統,也不是去評價王莽的道德品質,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講並無多大的意義,我們要探索的重點是,王莽是不是一個純粹的騙子,純粹的野心家,身上是否連一點文人學士的影子都沒有。
公平地講,王莽身上還是有著濃厚的書生影子的,在託古改制問題上,他一方面確實是在拉攏人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認他對古代有深厚的感情,真誠的嚮往,否則,他明知仿效古制並無多大收攏人心的作用,為什麼還要堅持那樣做呢?在相信符命問題上,他確有藉此登基做皇帝的目的,但在他內心深處,他還是有些相信的,否則,每到緊急關頭,他總是求助於神靈,怎麼沒有奮起抵抗或是另求他法呢?所以,在王莽的身上,既有虛偽、奸詐、殘忍的一面,又有書生善良、真誠、教條、死板的一面,只是作為一個篡位皇帝,他這一面很難被人發現罷了。
書生能否成帝王(6)
周公輔成王畫像石
在一些政策法令和對待起義軍的態度方面,更顯出了書生本色。他本以為古禮對百姓也會像對他那樣有效,所以仿效周代,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道德社會,但由於他的十足的書生氣反弄得天下大亂,自己也成了桀、紂。至於對待農民起義,他就更像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學生了。
中國的書生就是如此,中國的許多古書也就教人如此。正如開篇所說,書生只能搖旗吶喊,不能親為開國皇帝,只能為完善道德而做潛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發號施令,這就是書生的品格,書生的本色,一旦沒有了這個本色,丟掉了這一品格,他就不是書生,就變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柔道”開國“柔道”治國(1)
以柔勝剛,是中國人處世的理想境界。
柔能克剛,是中國人處世的堅定信念。
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這一理想化的處世方式,一個小小的太極圖表現得最為形象。在一個圓圈中有一條白色的陽魚和一條黑色的陰魚,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互相糾結,渾融婉轉,恰成一圓形,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後,無高無下。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包容,相互蘊含,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而又相互促生。我們曾經對這一處世方式進行過轟轟烈烈的批判,但當我們今天凝神諦視這個小小的太極圖時,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時也是我們處理人事的最高準則。必須指出的是,不論在歷史中還是現實中,剛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為主,寓剛於柔,其表現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儘管“柔道”是治國治民、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卻由於貪婪、暴躁、逞一時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人性中的弱點,人們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以“柔道”處世,以“柔道”治國的成功事例,早已證明“柔道”比“剛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為利久遠之特點,更是“剛道”所遠為不及的。
攀天莫登龍
走山莫騎虎
貴賤結交心不移
唯有嚴陵及光武
唐/李白/箜篌謠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從始至終地貫徹“柔道”的人,當數東漢的光武帝劉秀,他不僅在為人處世上以“柔”為主,在政治、軍事諸方面也都體現出了這種精神,應該說他是以善玩“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開國皇帝。
劉秀生於公元前6年十二月,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其父劉欽是南頓縣令,在劉秀九歲時病故。在他二十八歲的時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災人禍,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尤其是綠林、赤眉兩支起義軍,聲勢浩大,直可與王莽軍一較高下。在這種風起雲湧的形勢下,劉秀借南陽一帶穀物欠收,與兄劉謀劃起義,得眾七八千人。劉秀起義後,逐漸與當地的其他起義軍匯合,一度併入綠林軍。公元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