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時是既恨又怕,甚至還想幹脆殺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罷朝回來,氣沖沖地對皇后說:“我應當殺了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趕忙問要殺誰,唐太宗說:“魏徵這傢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皇后聽了這話,連忙回去換上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裡。太宗見了,十分驚訝,問她這是在幹什麼,皇后說:“我聽說只有聖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現在魏徵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賀呢?”太宗聽了,覺得很高興。
唐太宗畢竟是一位明君,他雖然也像常人一樣,喜歡聽順耳諛辭,不喜歡聽逆耳忠言,但他還是能剋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較為清醒的頭腦,所以,他對魏徵既尊重,又保持著良好的感情。
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於道路,來往不絕,並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後,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弔唁,併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上。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恐怕是歷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榮!
人言“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如果把臣子事君比做女子嫁夫的話,魏徵是三嫁猶不是,直到第四嫁才找到了正主,應該算不得“忠臣”和“好女”了,可偏偏魏徵名垂千古,不要說在浩若煙海的芸芸官僚中,就是在歷代名臣中,他也是名臣之尤,能趕得上他的,恐怕還不是很多,原因何在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是一位巧忠良臣!說他巧忠,是因為他歷事諸主,並不一味地愚忠,為一家一姓乃至一人去無謂地獻出生命,但他又不是見風使舵,投機取巧,更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殘喘而去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上安君國,下報黎民。有了這個基本準則,他就可以明確自己“擇主”的標準,而不是隨便摸過一個就奉為神明。從歷史事實看,他先事元寶藏,後事李密,再降李淵,又投入竇建德軍中,繼而被皇太子李建成召為洗馬,最後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任何一次都不是他主動積極地尋找或是投奔,而是形勢所迫。但一旦進入,他又總是採取較為積極的態度,主動地尋找機會,希望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當建議不被採納或是機會不好時,只能說明他所遇非人,應當別就高明。所以,如果用“忠”字來概括他的前朝經歷,他是“大忠”,而不是“小忠”。這一點,在他對待其舊主人的態度上也極其明確地表現出來,他在為李密寫的墓誌銘中,決不計較個人的恩怨,決不抱怨李密沒有聽從自己的建議,而是充分肯定了李密的英雄本色,對他表示尊重,寄予了同情。
說他是良臣,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一樣,既使自己贏得了名聲,又使君主獲得了聲譽,還使國家人民得到了好處。他在進諫之時,不僅不為自己的實際利益乃至性命考慮,也不為自己的名譽考慮,實實在在,有什麼問題就講什麼問題,苟且偷安、沽名釣譽與他無涉。所進之言,皆於國於民有利,動機與效果得到了很好的統一,因而成全了君、臣的名聲,造福了國家人民,贏得了時人和後人的尊敬和讚揚,故稱之為良臣。
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恐怕是最善於納諫的封建帝王之一,魏徵也是最善於進諫和敢於進諫的名臣之一,兩者相互促成,相互依存,無唐太宗便無魏徵,無魏徵也難得唐太宗。君臣二人,可謂明君與賢相的典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不通權術的千古名人(1)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偉人蘇軾對他弟弟蘇轍說過的一句話,用這句話來描述蘇軾的一生,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充滿了陰謀和鮮血,但歷史畢竟還是公正的,如果歷史全讓那些搞陰謀詭計的無恥之徒佔去了,中國的歷史就不會如此延續下來。
在“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四川眉州,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城內蘇家誕生了一個嬰兒,其父蘇洵抱過嬰兒,忽見嬰兒背上赫然生著一顆黑痣,驚喜地對夫人說:“夫人,你看孩子背上的這顆黑痣,生在正中,猶如太空中的星斗,兆應才華橫溢,如江水浩蕩,不納濁流,日後必可成材,充當國家的棟樑。”待蘇洵仔細觀察孩子的面部,又不禁心頭一沉,但見天庭飽滿,鼻如懸膽,尤其是一雙眼睛,猶如兩泓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