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給的“視會議情況採取靈活的應變策略和辦法”的授權,周恩來當機立斷,決定將原來的發言改為書面報告散發。他決定利用休會的短暫時間另行起草一個補充發言稿。不一會兒,一篇內容極其精彩的即席講話稿就準備好了。
4月19日下午4點左右,根據大會主席的安排,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周恩來發言。
周恩來從容地走上講臺,面對會場上一齊投來的關注的目光,他言簡意賅,開門見山:“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
會場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屏息傾聽周恩來的發言:
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
周恩來沒有避開有人攻擊共產主義的鋒芒,這點讓大家非常欽佩。他們想聽中國總理怎樣解決亞非各國的不同看法。周恩來繼續往下說: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共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援,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折衝樽俎(11)
在共同的基礎上,會議的目的是什麼呢?周恩來以他獨特的視角提出:
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將這些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我們並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我們還應在共同的基礎上來互相瞭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
根據這些原則,周恩來進一步提出了中國解決一些有分歧的問題的觀點:
我首先談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可以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援呢?
周恩來接下來一一解決了人們對中國的誤解:
——有無宗教信仰自由問題:“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國家所共同承認的原則。我們共產黨是無神論者,但是我們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
——所謂顛覆活動的問題:“中國古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反對外來干涉,為什麼我們會去幹涉別人的內政呢?”“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蔣介石至今還在利用極少數的華僑進行對所在國的破壞活動。新中國的人民政府卻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
——如何認識新中國:“中國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到中國去參觀,你們什麼時候去都可以。我們沒有竹幕,倒是別人要在我們之間施放煙幕。”
在周恩來的書面報告和補充發言中,會場上的人們多次聽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根據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的原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是可以實現和平共處的。在保證實施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國際間的爭端沒有理由不能夠協商解決。
——五項原則完全可以成為在我們中間建立友好合作和親善睦鄰關係的基礎。
——我們現在準備在堅守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亞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首先是我們的鄰邦,建立正常關係。
無論與會的國家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或是不願意接受,但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深深地印在了所有人的腦海中,正如周恩來在4月23日的各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再次強調的:
現在,贊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家一天天多起來。
為使會議不至於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破壞,從而最終達成協議,周恩來以更為求同存異的精神說:
在座的有些代表說“和平共處”是共產黨的名詞,那麼我們可以換一個名詞,而不要在這一點上發生誤會。
在聯合國憲章的前言中有“和平相處”的名詞,這是我們應該能夠同意的。
五項原則的寫法可以加以修改,數目也可以增減,因為我們所尋求的是把我們的共同願望肯定下來,以利於保障集體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