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已回到馬邑,殺死一名囚徒,懸頭於城下,告訴匈奴前來偵探訊息的使者說已經控制了馬邑城,單于可以速來擄奪。經過一番精心的安排,陷阱已經佈置妥當,只等軍臣單于前來送死了。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之後,興致沖沖地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急馳。但在行至距馬邑不過百里之遙的地方,軍臣單子忽然發現畜群佈滿了荒野,卻無一人看管,對於這種反常現象甚感疑惑。恰好在此時,匈奴攻下漢一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在單于利劍的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合盤供出。單于聽了,大驚之後繼而大喜,以為這是天意如此,封尉史為“天王”,下令立即退軍。這一突發的事變打亂了漢軍的安排,埋伏在馬邑山谷的漢軍主力還在等待那根本不可能到來的敵人,而王恢、李息率領三萬多人,在數倍於己的匈奴大軍面前也不敢單獨出擊。等到漢軍主力得知計謀洩露,急追至邊塞之時,匈奴全軍早已安全退出。漢武帝與群臣精心籌劃的“馬邑之謀”,勞師動眾,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
“馬邑之謀”的失敗,深深刺痛了武帝的自尊心。王恢朝議時首先獻策在馬邑伏擊匈奴,但在匈奴退兵的關鍵時刻又不敢果斷出擊,更是激怒了武帝。雖然王恢一再辯解之所以未主動出擊匈奴,不是因為怯懦避戰,而是事出意外,無法再按原計劃行動;何況以三萬之眾擊十萬大軍,必敗無疑。儘管王恢的解釋從軍事角度講不是全無道理,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也親自出面為王恢說情,然而這一切努力都無法平息武帝的怒氣。王恢下獄後自知難逃一死,只得自殺身亡。
王恢自殺謝罪,“馬邑之謀”功敗垂成。原以為這次伏擊是“百全必取”,一戰即可以擒獲單于,征服匈奴,實際上幾十萬大軍同時調動,很難保守秘密;而把戰勝匈奴的希望寄託在一次伏擊之上,更反映出武帝與群臣對匈奴騎兵善於長途奔襲作戰、應變能力極強的特點認識不足。但是武帝沒有因為馬邑伏擊不成而動搖了反擊匈奴的決心,而是更加充分地進行新的戰爭準備,決心再與匈奴一決勝負。匈奴軍臣單于在驚魂初定之後,立刻出兵大肆侵擾,攻擊邊塞亭障,作為對漢軍馬邑設伏的報復。從此以後,北部邊境戰火重燃,正式揭開了漢匈長期戰爭的序幕。
二、河南、漠南之戰
元光二年,馬邑伏擊匈奴失敗後,武帝在震怒之下,以“首謀不進”的罪名將王恢下獄,逼迫王恢自殺。其中固然有武帝藉此洩憤的成分,但也反映出武帝對指揮馬邑之戰的將領們的不滿情緒。特別是馬邑之戰的主將韓安國,雖然在景帝初年就以抗擊吳楚聯軍而聞名天下,但對匈奴素來懷有恐懼之心,老成持重有餘,主動進取不足,更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致使戰機白白喪失。年輕氣盛的天子與宿將老臣之間在對匈奴作戰中的矛盾,透過馬邑之戰暴露出來。“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這是武帝用人的一貫指導思想。為了物色能夠擔負抗擊匈奴重任的人才,武帝的目光首先落到了寵姬衛子夫的弟弟衛青的身上。從此之後,衛青在眾多的將領中脫穎而出,成為武帝時期抗擊匈奴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衛青是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父親鄭季是一個地位低微的平陽縣小吏,在平陽公主家服役時與婢女衛媼私通,生下了衛青。作為一個私生子,衛青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充滿了歧視與冷漠的艱苦環境中渡過的。衛青成年之後,重新回到公主府,充當平陽公主的侍從騎奴。建元二年(前139年),衛青最小的姐姐衛子夫得到武帝的寵幸。後來,陳皇后的母親,即武帝的姑母大長公主得知衛子夫懷孕,深恐威脅到其女兒皇后的地位,於是將衛青囚禁,準備處死。幸虧衛青的摯友、騎郎公孫敖得知訊息,連夜帶人劫獄,衛青方倖免一死。武帝知道此事後,遂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中。從此,衛青擺脫了屈辱卑賤的社會地位。衛子夫被封為夫人後,衛青也晉升為太中大夫,成為朝廷的一名新貴。雖然衛青以外戚貴幸,頗有得官不正之嫌,但他在青少年時代所遭受的苦難與挫折,卻為日後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創造了條件。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侵入上谷郡,殺掠吏民。衛青被任命為車騎將軍,率領萬騎,直出上谷抗擊匈奴。同時,輕車將軍公孫賀、騎將軍公孫敖、驍騎將軍李廣各率萬騎,分別從雲中、代郡、雁門出塞,追擊匈奴。在四將之中,李廣、公孫賀均是沙場老將,而公孫敖少年從軍,也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唯獨衛青是初出茅廬的新手。但戰爭的結局卻出乎人們的意料。公孫賀出雲中後沒有與匈奴遭遇,無功而還;公孫敖出代郡後被匈奴擊敗,損失了近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