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家西學系列:Xing愛二十講(精彩章節) 作者:李銀河 編
李銀河序(1)
西方世界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性價值觀,但是高度概括起來卻只有兩大家:反性的價值觀與褒性的價值觀。
反性價值觀的淵源在於禁慾主義。基督教未產生以前,人們並不特別反性。在原始宗教中,原有褒性的成分,例如生殖器崇拜等信仰。後來,由於基督教的流行,反性的成分戰勝了褒性的成分,禁慾主義成為宗教的主流。基督教尤其是聖保羅的思想,給人們灌輸了一種新的婚姻觀,即婚姻的存在並不是為了生兒育女,而是為了防止私通之罪。性茭只能是為了生殖目的發生在婚姻之內的一種行為。他認為一切性茭都是罪惡的,就連婚姻內的性茭也不例外。即使是婚姻內的性茭也是一件阻礙人得救的勾當,是一樁人類為了傳宗接代不得不為之的罪惡,私通則更是該入地獄的重罪。那些結了婚的人或許還是可以得救的,而那些不肯悔悟的私通者卻註定無法得救。他強調克服肉慾,把精神和禁慾聯絡在一起,把獨身看得高於婚姻。聖保羅的觀念得到了古代教會的重視,獨身主義、禁慾主義被認為是聖潔的,並由此建構出一種反性的氛圍。
羅馬天主教並不像聖保羅那樣認為一切性茭都是罪惡的。在羅馬天主教的教義中,婚姻有兩個目的:一是防止私通之罪,另一個是生兒育女。在這裡,至少以生育為動機的性得到了容忍,不再被視為一樁罪惡。與羅馬天主教相比,新教的婚姻觀又有些不同,新教停止了對獨身主義的讚揚,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允許離婚。但對於私通,新教廢除了羅馬天主教有關認罪和赦罪的規定,私通者將受到比羅馬天主教更為嚴厲的道德譴責。
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摒棄了天主教把婚姻看成聖禮的觀點,認為婚姻是上帝為人們規定的義務和權利,強調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性慾是上帝造物的一部分,沒有理由也不可能拒絕它,相反,還必須利用它並用好它。儘管路德和其他新教改革者把婚姻中性的作用神聖化而使反性的程度大大降低,但他們還是明確地反對婚姻之外的任何其他形式的性關係。
綜觀基督教的性道德,無論是羅馬天主教或是新教,其基調都是禁慾的、反性的。宗教信仰對人的性觀念和性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在西方社會中,宗教更對人們的性行為模式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它影響著當地的性習俗、性法律和個人的性行為。基督教會禁錮性活動的教會法,建立了一種異常牢固的性模式,1215世紀英國習慣法法庭所運用的性法律,就是從這個模式中派生出來的。直到今日,美國刑事法庭的判決也仍基於這種習慣法。
總之,西方中世紀的法規下隱藏著這樣一個信念,即性快樂是一種原罪,因此性行為只是作為種族繁衍的必要手段勉強得到認可,除此之外所有的性慾感受和表達方式都遭到嚴厲的禁止。
禁慾主義的流行有時間、地域和文化的區別:在拉丁的歐洲,性自由並沒有像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那樣遭到無情排斥和扼殺。因此,精神分析學家對英國人的精神狀態特別感興趣,稱之為“盎格魯-撒克遜神經症”。英國人之所以在一切人中首先激起精神分析學家的好奇心,既因為他們的保守主義,又因為他們的同質性。在英國人中,可以看到高度發展的端莊,或不如說是假裝正經,這一點似乎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那裡達到了頂點。此外,還有人認為,北美社會的清教傳統和反性政策可能比舊世界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更僵硬。禁慾主義社會氛圍的後果是造就了一大批性冷淡的女人和一大批道貌岸然的男人。
有些狂熱的禁慾主義者竟然反對預防梅毒,或對有效地治療這種疾病的前景感到憂慮,因為他們擔心這樣做會造成更大的性自由。就像現在有人以為艾滋病是對同性戀的懲罰那樣,過去也有人相信梅毒是對性自由的懲罰。其實,一種疾病就是一種疾病,它肯定不會是上帝對某些人的刻意懲罰。如果是那樣的,上帝就要為人類的許多痛苦和死亡負責。上帝是不會樂意負這個責任的。人幾乎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能夠做自殺性選擇的動物。即使某些事有百害而無一利,還是有人會去做。有人願意得梅毒,有人願意有很多性伴,有人願意自殺。與其徒勞無功地絮叨某種疾病是對某種人的懲罰,不如讓那些想得病的人得病,給那些願治病的人治病。
書包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李銀河序(2)
在西方國家,有史家以20世紀20年代畫線,認為在此前後人們的性態度發生了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