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首先開啟這黃顏色的書函,《三字經》呈現出來,看封面的色澤,竟然有些像是麻黃紙。
看到這種顏色,包括四大藏家,在座的專家學者,都禁不住露出了一絲驚異。為什麼?因為這種色澤造假的古籍善本是最多,也最難以甄別的。
原來,隨著古籍舊書收藏隊伍的壯大,越來越多的新手加入進來,而市場上贗品層出不窮。尤其隨著當前古籍收藏市場升溫,一些不法商人偽造古書,欺騙外行人,其中用茶染舊紙張冒充舊作來作偽古書是常用的手法。還有作偽者利用存有的古紙新印古書內容,然後訂成“古籍”,這種作偽方法儘管較少,但卻使人很難從紙上辨別其真假。
除此之外,還有作假者將原目錄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該書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殘本充當全本,這是作偽者最常用的在目錄上做的手腳。
當然,只要是行家裡手,或者古書高手就都可以從裝訂線、書顏色等方面進行辨別,還要注意聞一聞油墨味,現代書和古書差別很明顯。此外,古籍經過歲月磨鍊,外表一般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破損、黴爛或蟲蛀。新手在購入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紙質、序跋、排擠、目錄等細節,從這些方面來辨別真偽。
但眼前這部《三字經》到底是真,是假,卻還需要進一步的推斷。
對於大家的詫異,林逸全都看在眼裡,他當然明白這些是什麼意思。因為當他第一次看到這部書的時候,也差點打了眼,以為是一部贗品古書;不過驚喜還在後面,在林逸看來,真假這種東西,有時候也是競爭的催化劑,就看你眼力高低了。
在林逸的示意下,劉玉劉教授一邊慢慢地開啟那部麻黃紙《三字經》一邊說道:“總所周知,在珍貴的古籍版本中,紙張多用竹紙,白棉紙,以及玉扣紙等等,麻黃紙用的比較少,為什麼?因為這種紙張的造紙方方法從東晉時期開始盛行,到了宋代成為古籍的專用紙張,可是隨著宋版書的消失,這種紙張的古籍也就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就是我們經常接觸的棉紙和竹紙……可以說這是造紙工業的進步,也可以說是宋代古籍的沒落。所以,麻黃紙實際上已經成為鑑定一部古籍是不是宋版書的重要因素。”
“可是,隨著當今造假技術的提高,很多造假商販為了牟取暴利,就變著法兒地造出這種‘麻黃紙’來,以便把手中的古籍充當宋版書來買賣。使得現在很多人只要一看見所謂的‘麻黃紙’,就以為這是假的,是贗品古書。那麼這部書,到底是真是假,就請大家擦亮眼睛,仔細甄別吧!”
說話間,劉教授就戴著白手套的手,輕輕地揭開了《三字經》的封面,露出了裡面的扉頁,然後所有人一眼就看見裡面的大紅藏章………
這次印章上不是什麼“過雲樓”,也不是什麼“宋樓”,而是五個匪夷所思的大字………
所有專家學者,所有藏家加收,全都瞪大眼睛仔細甄別。
掃描器將那五個大字清晰地呈現在了銀幕上,使得那些眼神近視模煳的人,也能把這五個大字看得真真切切,最後,大家終於看出來了,那五個大字赫然就是………“與身俱存亡”!(未完待續。。)
第四百七十九章。攪局
話說喜歡藏書的人,都喜歡在書上面留下自己的“藏書印”,標明這是誰誰誰的藏書。
實際上藏書印約始於宋。宋太祖有“秘閣圖書之印”,宋徽宗有“宣和”諸印,這些印章大多鈐於書法名畫之上,有時用於圖書專集。宋元以後,藏書印日漸風行,種類繁多,流傳至今。
藏書印措詞多樣,加上印章精美考究,不但能給後人留下溯宗考源的線索,也可為書籍增輝。有時買到一本心愛的書,晴窗展讀,覺得紙白如玉,墨潤如脂,不由得不摸出你的印章,鈐上一方硃紅的印記。
明清時代,私家藏書日富,很多藏書家都有專用的印章,其中尤以表示藏書歸屬的印文為多。如明代藏書家毛晉,有“虞山汲古閣毛子晉圖書”、“汲古閣圖書記”、“毛氏正本”、“汲古閣”等藏書印數十方。清朱彝尊則有“秀水朱氏潛採堂圖書”、“曝書亭經籍”、“竹土宅真賞”、“竹讀本”等。葉昌熾有“五百經幛館”、“吳郡葉氏訪求鄉先哲遺書記”等。這些印章,或作私人姓氏名號,或為自家齋館和藏之名,或一印兼有,間或也有標明書籍的版本及珍稀程度的。
藏書印發展下來,漸衍漸繁,花樣百出,什麼“子孫保之”、“子孫永寶”沒更有甚者,直接用一首詩來當自己的藏書印。
近現代名人藏書也多使用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