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球製造網,並在全球達到極大化的生產量。毛利率僅5%左右,相當於一般超市的水平。所以,如果生產成本在墨西哥變得過高,偉創力公司就得設法立即將生產轉移到中國或匈牙利去。本章的描述對於那些想要自己進行生產的公司來說等於是敲響了喪鐘。甚至對於世界級的大公司——旭電和偉創力來說,也是一片危機四伏的叢林。
舉例來說,從1997年至2001年,外包業務使電信裝置供應商得以將整個供貨鏈的成本從佔總收入的21%降到6%。的確,承包商讓某些公司得以完全擺脫工廠。思科系統公司就是在完全不進行製造業的情況下,成為全球電信裝置的龍頭廠商,並且一度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承包商使它能夠以全力投入設計和營銷的工作,完全不需要插手製造業。再以翰信科技(Handspring)為例,這家矽谷的新創公司在成立僅15個月之後,便推出自家產品VisorPDA,如果它必須自行建廠來生產產品,則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在網際網路和寬頻通訊發明之前,上述情況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若想知道箇中原因,只要看看偉創力的電腦系統,便會一目瞭然。一部終端機能夠顯示所有工廠的所在地。一位經理人可以立即看見墨西哥零件買家所開出的價格,在比較過新加坡的價格之後,他可以據此調高某一地區售價。或者,他看見某些零件在新加坡供過於求,而在墨西哥卻缺貨,他便立即做內部調整。這種全球資訊基礎也是將製造提升到設計的有效工具。許多承包商都是從單純的製造業發展到能承擔客戶的全部設計任務。這個發展被某些企業主管視做是亮出了紅旗,他們擔心沒有對設計的控制權,公司將無法推出有特色的產品,並將喪失長遠的競爭力。不管怎麼說,公司自行製造自己的產品就是死路一條,所以,大多數美國、歐洲甚至於日本的大企業,都將業務外包作為公司生產策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業務外包到企業外移(1)
如今,在國外設廠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跨國製造廠商跟製造業幾乎一樣地古老。1911年以前,福特汽車公司就在英國和日本設有製造工廠,而德國的戴姆勒汽車公司在美國也設有汽車工廠。當時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用當地生產的產品供應海外市場。雖然海外工廠所生產的產品常常頂替了美國向海外市場的出口,但這些產品卻極少回流美國市場頂替國內製造的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在國外設廠以滿足國內需求的做法是應對美國國內不斷增強的消費意識的一種舉措,同時也是對20世紀60年代日本在國際市場上強大影響的一種反應。日元貶值和日本生產體系的高效率相結合,使得一些日本企業如帝人、新力、松下和日立等得以大舉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60年代初期,日本的紡織品佔有美國市場很大的份額,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央求日本政府放美國工人一條生路,兩國政府因此簽訂了一項“出口自動設限”協定。接著,日本製造商成立了一個類似卡特爾的組織,規定了對美國出口的最大數量,並依此上限做配額分配。日本的電視機同樣對美國市場造成巨大的衝擊,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黑白電視機一度佔了美國市場98%的份額,1976年,這一情況再度重演:日本彩色電視機佔據了美國市場45%的份額。在這期間,所有的美國製造廠商,無論是汽車還是半導體廠商,都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在歐洲,情況稍有不同。日本用了很長時間才進入保護措施較嚴密的歐洲市場。但最後他們還是成功地控制了消費電子市場和其他許多市場。
美國關鍵的市場被日本人快速佔領的原因之一,是美國製造商和批發商都奉行一條古老格言:“如果你無法打敗對手,就加入他們的行列。”請不要忘記,美國當時的經濟策略是以刺激消費來促進經濟發展,無論政治領導人,企業高管,還是經濟學者,都一致強調說,主要目標就是為消費者謀利益。根據這一觀點,大量的零售商,如西爾斯?羅巴克紛紛在日本和亞洲其他地區建立採購中心,以便直接從貨源地為美國消費者進口最好、最便宜的商品。他們同時還委託日本製造廠商生產自己公司的品牌產品,如西爾斯楷模家電等。他們甚至加入日本的卡特爾,西爾斯最後還因為涉及與日本電子製造商交易的關稅欺詐案,遭美國政府罰款數百萬美元。一些重要的美國製造廠商也都參加了在國外設廠的行動。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是一家不遺餘力地推廣電視是美國人客廳裡必不可少的裝置的公司,它將製造工廠轉往中國臺灣地區和墨西哥,同時委託日立公司生產VCR錄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