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嚴尤、陳茂對新莽朝徹底失去信心,投奔起兵於汝南的原漢朝宗室劉望。王邑則率殘兵千餘人,一口氣逃到洛陽。
昆陽之戰,以新莽朝的慘敗告終。
七、漸臺上的烈火
王莽的四十餘萬大軍,在昆陽城下全軍覆滅,預示著這個短命王朝的喪鐘業已敲響。
昆陽之戰後,各地豪傑紛紛起事,殺死地方官,改用漢朝年號,等待詔命,旬月之間,天翻地覆。王莽將王邑調回長安擔任守衛,以正在進攻赤眉軍的太師王匡、國將哀章防守洛陽,遮蔽函谷關。
昆陽之戰的勝利者劉秀迅速北上,攻取潁川郡的父城等五縣,然而不幸的訊息隨即傳來——他的兄長劉被更始帝劉玄所殺。
劉秀不敢為兄長髮喪,反而馳奔宛城,向更始帝謝罪。
這下子,連殺人兇手更始帝也覺得不好意思了。他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不久又以劉秀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黃河,負責招撫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從此放虎歸山。
真是不明白,在那個時代,怎麼會有這麼多人輕視劉秀這個亂世的終結者?
在對王莽戰略上,更始政權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率領,進攻關東重鎮洛陽,自東向西威脅長安;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領,沿漢水入武關,由南方進逼長安。
王匡軍一路進展緩慢,到公元二十三年九月,才攻克洛陽,擒殺了王莽的太師王匡(雙方主將同名,也是此戰的一大花絮)、國將哀章,而此刻王莽的腦袋都已經送到宛城了。
這回,又是走武關一路入關的佔了先機。
攻武關的申屠建、李松一路,得到了析縣人鄧曄、於匡的響應,攻武關,降武關都尉朱萌,又攻殺右隊大夫宋綱。從此漢軍長驅直入關中,在回溪擊敗王莽的九虎將軍,又分兵北渡渭水,進入左馮翊地區,攻佔頻陽,拊長安之側背。
李松的偏將軍韓臣等向西攻新豐,擊敗王莽的波水將軍,追逐敗逃的新莽軍,直抵京師長門宮——他們是最早攻到長安城下的漢軍部隊。
王莽面對大廈將傾的局面,無計可施。大司空崔發替皇帝分憂,居然在《周禮》和《春秋左氏》裡翻到這麼一條妙計:“國有大災,則哭以厭之”。於是他老人家建議王莽去哭天。
按照書呆子的邏輯,既然書上這麼寫了,那一定是管用的,何況王莽此時也沒別的招了。他就真跑到南郊去號啕大哭,把當年“民選”的事情拿出來複述一遍,然後質問老天:“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滅眾賊?即令臣莽非是,願下雷霆誅臣莽!”
可是我們知道的,老天爺向來沒功夫管這些人間的閒事兒——既不會幫你消滅“反賊”,也懶得拿雷霆劈你。
王莽讀書顯然不夠認真,至少是沒把《尚書》讀通——《泰誓》還說過“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呢,可見天意即是民意,天下人心都被你丟盡了,哭天還有什麼用?
長安城中人心惶惶,不但漢軍已經兵臨城下,而傳說中天水的隗囂軍,也即將攻來。長安周邊的起義部隊紛紛雲集城下,準備先開啟城池,一來可以先行掠奪,二來可以邀功於新朝。
王莽只得釋放獄中的囚徒,編成新部隊抵抗,還強迫他們宣誓效忠:“有不為新室者,社鬼記之!”這幫囚徒才不管你什麼社鬼呢,剛過渭橋,便一鬨而散,還挖開王莽妻子父母的墳墓,燒其棺木、九廟、明堂等。
公元二十三年的九月初一,義軍攻破長安東面的宣平門,昆陽之戰的敗將王邑,率殘部拼死抵抗。第二天,長安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也趁亂起事,火燒未央宮作室門,到處高呼“反虜王莽,何不出降”!
宮殿中到處燃起大火,在宣室前殿避火的王莽,此時還在自我安慰:“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都什麼時候了,他老人家還在套用《論語》中的“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的典故,說他是書呆子可真不算冤枉。
這一天,他手裡拿著虞帝匕首,什麼也不吃,但隨著慢慢旋轉的斗柄而坐,聽天文郎報告著時刻的進度。有人聽見這個失敗的改革家,在這一天裡不停地嘟噥著那句話:“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
他腦海裡浮現的,大概是當年受漢符命時,萬民歡呼的場面。他到死都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失敗。
窗外,是越來越近的喊殺聲。
九月初三,王莽帶著追隨者千餘人從前殿逃到未央宮滄池中的漸臺上,希望憑藉滄池阻擋義軍。王邑雖然因輕敵慘敗於昆陽,但確可算是忠心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