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舉一例來說明這個問題。美國的耐克鞋有30%左右都是中國東莞一家叫做裕元工業的臺商企業生產的,假定一雙耐克鞋最終售價1000元人民幣,裕元工業頂多能拿到100元,中間商(運輸、售賣)和品牌所有者(即耐克總公司)各拿450左右。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人把中國人生產的鞋子,貼上一個商標之後又賣給了中國人,賺到的錢又可以回過頭來從中國進口五雙同質量的鞋子,這就是說中國的裕元工業每為耐克生產一雙鞋子(賣給中國人),最終還要再附送五雙同等質量的鞋子給美國人穿。這樣的空手套白狼的國家,物質能不極大豐富嗎?美國本土保留的是產品的品牌塑造和產品設計等“虛”的層面,這些層面恰恰是需要大量大學生來完成的。
高技術、壟斷性(對全球而言)和“虛”的產業保障了美國大學生的持久高就業率,這就是我的解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郎鹹平之謬
那麼,我的解釋與*的“6+1”理論有什麼異同之處呢?相同之處在於,二者都看到了“虛”的層面是能吸納大學生就業的所在,沒錯,吸收大學生的就是“6+1”的“6”。不同之處在於,*只停留在了表面的七個環節,錯誤地得出今天的國際競爭不再是產品競爭,而是產業鏈的競爭結論。
要證明*的錯誤非常簡單,按照他的理論,我們只要發展好“6+1”的“6”就能在國際產業鏈競爭中取勝,大學生就業問題就迎刃而解,而實際上,中國在 “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等六個環節早就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許多世界品牌的這六個環節都是中國人在做,除了產品設計這一環可能稍遜,其他五環中國人做的非常好。
事實上,問題的關鍵根本就不在於這六個環節本身,問題仍然在於產品(品牌),國際競爭仍然是產品的競爭,而不是所謂的產業鏈競爭,你只要創立了世界級的品牌,那六個環節自然而然就運作起來,如果你沒有品牌,去搞這六個環節就如同“巧婦做無米之炊”。也就是說,所謂的六個環節,是圍繞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去運作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品牌競爭勝利之後催生了六個環節,而不是靠六個環節本身去競爭。如果中國創造出一個可以和耐克匹敵的世界級運動品牌產品,那六個環節馬上就會運作起來,大學生就業崗位就源源不斷。
品牌的打造只與六個環節中的“產品設計”有關聯,單靠產品設計是打造不出品牌的,品牌打造是一個綜合性的龐大工程。所以說,“6”是果,而不是因,把大學生就業難歸根於“6”本身是荒謬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發展大學生密集型產業是治本之策
“6+1”理論除了膚淺之外,還在於片面,僅僅設計了產業領域的大學生就業,而實際上,政府部門也是吸收大學生就業的關鍵領域,政府對大學生的需求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維持日常運作,二是開發公共產品(包括國防產品與技術研發、制度設計、法律建設、經濟政策研究等等)。大量的大學生是直接進入政府工作或者為政府打工的,國家戰略和方針政策也就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我想綜合考察中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但政治層面只一筆帶過:
其一,國家戰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低技術發展戰略,國家對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投資嚴重不足,這一領域恰好是需要大學生來完成的。
其二,法制化程序。我國的法制化程序障礙相當大,行政力量依然非常強大,法律“說話”不算,這就導致法律人才的需求大打折扣,如果我們能像美國那樣,每一個人都聘請為自己長期服務的私人律師,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將大大增加(增加數十倍、數百倍甚至數千倍),不夠用了,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就會轉法律類。
其三,其他一些短期政府政策。
我們回到經濟層面作為探討的重點,畢竟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經濟問題。從經濟角度看,只有兩類產業“大學生密集型產業”,這就是高技術產業和“虛”的產業,大學生就業難在於缺少這兩種“大學生密集型產業”,而不在於什麼“6+1”。
從高技術產業看,我們的計算機產業、軟體產業、汽車工業、軍事工業、航空航天工業沒有一個能在世界上佔據重要位置,產品在世界範圍內銷量太小,自然就無法吸收更多的大學生來生產、研發產品。在這些方面,中國哪怕能在一個領域佔據世界市場的較大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