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談資訊戰,實在是害人不淺。就像我們有些人,不懂計算機、不懂英語,照樣能夠編專業教材一樣,但人家畢竟是編輯者,而你卻是所謂的著作者!還有一些人的心態很難琢磨,似乎在自己的文章書籍言語中,能夠引上古人的、偉人的,最好是外國人的一句話,就顯得特有檔次,特有文化。而要是引有今人的、小人物的,尤其是中國人的東西,他就會跌破身價了。然而他又想成名成家,自己又超越不了別人想出更好的文字,只有大膽地剽竊。我發現抄襲我的文字,主要是結論性的、對策性和理論性很強的內容。我多次說過,在資訊戰研究上,我是一塊頑石,你想繞也繞不過去的。
21世紀到來之後,學術界紛紛對20世紀進行全方位的總結。2001年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由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部長姚有志少將主編的《20世紀戰略理論遺產》一書,這本由14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的著作提出了20世紀十大戰略理論遺產,一是地緣戰略理論,二是海權論,三是空權論,四是機械化戰爭論,五是核戰略論,六是高邊疆戰略,七是資訊戰理論,八是總體戰理論,九是區域性(有限)戰爭戰略理論,十是人民戰爭思想。應該說,該書的權威性是無可質疑的,書中對我的評價是:
中國對資訊戰的研究也起步較早。早在80年代中期,中國軍事理論界就開始研究資訊戰的有關問題,並發表了一些論述資訊戰概念的文章。某部軍官沈偉光於1990年撰寫(應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資訊戰專著《資訊戰》。他在書中指出:“資訊戰具有與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出現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軍事領域的第三次浪潮。”該書預言,未來將出現“資訊化軍隊”、“資訊憲兵”、“資訊聯盟”、“資訊邊疆”等,這些觀點都是很有預見性的。
還有一本書,是解放軍軍事統籌學會組織編撰、崑崙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的戰略遺產》,也對20世紀重大軍事戰略理論進行了評價,資訊戰理論同樣列為其中。該書認為,1985年,我國青年學者沈偉光首次提出資訊戰概念,他釋義為:廣義是指“軍事集團搶佔資訊空間和資訊資源的戰爭”,狹義是指“戰爭中交戰雙方在資訊領域的對抗”。
學術界對我的評價也是我研究資訊戰時所期望的,我確實想把“資訊戰”與“海權論”、“空權論”一樣,影響和改變戰爭的程序和結局。當然,我當時是把資訊戰作為21世紀的戰爭來對待的,沒想到它來的那麼快。
其實早在1999年,第14期《中華英才》畫報用整整4個頁碼的篇幅介紹我的學術研究情況,並稱我為“全球最先按響資訊戰警鈴的人”,當年第11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認為我有五大理論成果:
一、提出資訊戰概念。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資訊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樣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並帶來作戰指導思想的巨大變化。其要點:戰爭戰略目標的“軟化”;資訊威懾成為新的威懾手段;軍隊的行動取決於制資訊權;作戰目標的選擇以打亂敵方決策程式為主;火力運用從打覆蓋面轉為“點穴”;指揮體系趨於扁平化;資訊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全民戰;謀略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隨後,又提出“遏制資訊戰——知識軍事的時代使命”的重大課題。
二、提出新的戰爭觀。認為“少流血”、“不流血”的戰爭已經出現,戰爭的非暴力屬性已經被揭示;戰爭不僅是政治的繼續.也可能成為非政治群體、甚至個人謀取利益、顯示其存在的一種手段;“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正在變為“保全自己,控制敵人”,尋求利益平衡點;戰爭性質已難以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區分,已帶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構資訊時代國家安全體系。認為軍事威脅不只是大兵壓境,來自網路威脅同樣值得警惕;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應學會利用各種傳媒打資訊戰;網路上的經濟打擊應引起高度重視:“文化侵略”、“生態侵略”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資訊邊疆”的概念,近幾年提出“資訊邊界”的理論,呼籲建設精神武裝,建立資訊警察和資訊防護部隊。
四、提出思維戰、領導者戰爭等理想戰爭的設想。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還無法想象它先於人類而消亡,但把握、延緩、遏制戰爭的爆發和升級是可能的。設想把戰爭侷限於“資訊”和“思維”的範疇,至多以比試、競賽、虛擬的方式進行,甚至帶有觀賞、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養“能夠回家打仗”的軍事人才。認為資訊科技的通用性填補著軍與民的鴻溝,資訊戰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