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講的是有兩個小組參加一次競賽,預賽時甲組有位同學出了差錯,於是大家就批評他,那位同學 很緊張,決賽仍然錯,甲組因此失利;預賽時乙組也有位同學出了差錯,可大家都鼓勵他,結果決賽時那位同 學再也沒有錯,乙組贏得了競賽的勝利。媽媽看完這本書,心中不免吃驚:兒子長大了,這不是在教育我該怎 麼做嘛!於是,她來到兒子身旁問兒子還有什麼話要說的,兒子說了一句:“我們班裡的三好學生,他們的父 母都是五好家長。”做媽的聽懂了,從此關心代替指責,身教重於言教。後來,兒子上了重點高中,三年後, 又考上了重點大學,這其間獲得的榮譽也是數不清的。
給孩子爭辯的權利,這對許多做父母的來說並非輕易能做到的,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往往是隻能我說 你聽,哪容子女爭辯。所以,給子女爭辯的權利,需要做父母的克服自以為是,唯我是從,只准說是,不準說 不的單向說教的思維定勢,換上尊重孩子,鼓勵爭辯,勇於自以為非,善於雙向交流的思維方式;改變輕則呵 斥,重則棍棒的粗暴行為,養成重科學,講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規範。
對此,我的一位同事深有體會。有次,他在家長學校現場會上說:我是個教師,教學生不很困難,可教育 兒子老不得法。我兒子頗聰明,也很頑皮、好動,老惹我生氣,一生氣就劈頭蓋臉地打,從小一直打到他上小 學四年級。有一天,兒子又被我毒打了一頓,打過以後我看了兒子一眼,兒子竟是滿眼的恨,我不禁大吃一驚 。第二天,我對兒子說:今天爸爸同你到新華書店去,你看中的書只要對學習有用,爸爸就幫你買。兒子用疑 惑的眼光望著我,似乎在說:今天爸怎麼會這樣好!我耐著性子複述了一遍,就用腳踏車推著他上書店去。在 路上我問兒子:昨天爸爸打你,你是怎麼想的?兒子不答。我就說:今天爸爸一定不發火,不打你,你把當時 怎麼想的告訴我。兒子看我態度誠懇,就說:“我恨啊!”“怎麼恨法?”“恨得罵你。”“罵什麼呢?”“ 罵你是鬼……”我一聽,又是大吃一驚。從這以後,我再也不打兒子了,而改用了曉之以理的做法。說來也怪 ,兒子由此對我親近了,看到我伏案備課、批改作業會沏上一杯熱茶,考試做錯了題會一五一十向我說清原因 ……家庭裡有了安靜的氛圍,再也沒有“火藥味”了。
允許孩子和父母爭辯(2)
心理學家經過科學調查得出了這樣的看法: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在以後會比較自信、富有創 造力和合群。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才之 路的重要一步。”孩子與父母的爭辯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至少有以下兩點益處:
1。刺激孩子智力的發展。孩子勇於與父母爭辯的直接原因是他們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在爭 論時,孩子必須根據自己對環境的觀察分析,選擇、運用學到的詞彙和表達的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 慾望,挑戰父母。這無疑有利於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除此之外,透過爭辯孩子可以學到爭論、辯論的藝術,這對孩子日後的發展是有利的。
2。幫助孩子形成意志。心理學家認為,爭執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的孩子感覺到自己受到 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孩子與父母爭辯後注意到,“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辯論的“勝利” ,無疑使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鍊了他們的意志力。
因此,家長應為孩子的爭辯創造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在爭辯的過程中,家長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 莫以為孩子與父母爭辯是對父輩的不敬。
正確對待青春期追趕時髦的心理
孩子需要大人的指導,也需要自己決定一些事。比如,父母常常為孩子的穿著和髮型煩心,但專家們說, 只要不出格,最好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時候該穿什麼衣服,什麼樣的衣服和發 行更適合自己。
當然,父母在孩子的穿著問題上存在一定的擔心也是十分正常的。
一位母親說:我的兒子是個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個頭不算高,快有一米五了。兒子興趣愛好很廣泛,喜歡 唱歌、喜歡玩滑板、還喜歡跳街舞,特別愛好運動,身體協調能力強,虎氣生生的,很有朝氣。給人的直觀印 象就是健康、陽光。
最近,我發現兒子在穿著上有過於講究的傾向。
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