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哪裡知道,李亨、李璘兄弟之間早已勢如水火。很快,永王李璘兵敗被殺,而李白也因為是“永王的人”而獲罪下獄。這個時候,李白成了大*。朝廷中的很多人主張將李白處死,據說,大將郭子儀在唐肅宗李亨面前求情才使李白得免死罪。免死之後,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的途中,他遇到了大赦。原來,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關中發生了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所有囚徒,死刑改為流放,流放以下罪名全免。遇赦之後,李白心情大好,剛走到四川奉節的他趕緊調頭東下,到江陵後他又寫下了一首傳唱千載的詩篇《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雖然寫得明快奔放,可詩人已經老了。三年後,貧病交加的李白在安徽當塗李陽冰的家中病逝,一代詩仙客死他鄉。
與李白相比,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選擇則顯得在政治上無比正確。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選擇和最普通的人民一起經受苦難。在長安陷落之前,他和難民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途中,杜甫受盡磨難,後來又被叛軍捉住,押回了長安。看著京城的殘破,他痛心疾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後來伺機逃離了長安,再次去追尋官軍。歷盡艱辛之後,他到了陝西鳳翔,在那裡見到了唐肅宗李亨。李亨為了獎賞他的忠心,封他為左拾遺。可是善於寫詩的杜甫並不善於當官,結果他上任不久就因捲入派系爭鬥而被貶官。此後,他乾脆棄官,帶著全家走上了四處流浪、顛沛流離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杜甫對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用詩歌記錄下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他的詩因此被成為“詩史”,而他本人也被稱為“詩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殊途同歸三詩人(2)
王維在安史之亂中的道路選擇又與杜甫不同。杜甫在戰亂中堅定地追隨官軍,尋找官軍,始終站穩政治立場,儘管為此吃了很多苦。可王維就沒這麼幸運了。王維,字摩詰,與李白同齡(均出生於701年),自幼聰穎,九歲時便能寫詩,而且工於書法,嫻於音律,擅長繪畫,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子。他在青年時就已名動京城,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安史之亂爆發時,王維早已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了。長安被叛軍攻陷後,他追隨唐玄宗不及,被安祿山所獲。被俘後,他曾吃藥取痢,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為詩名太大,安祿山派人將他送到洛陽。威逼之下,王維當了安祿山的給事中。出任“偽職”在政治上顯然屬於失節之舉。所以,待唐朝的官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後,王維和眾多“陷賊之官”一起獲罪,被關進了監獄。幸好有人替他求情,再加上他的弟弟王縉請求削己官職以贖其兄之死罪,唐肅宗李亨這才原諒了王維。
王維早年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安史之亂之後,他更是心向空門,吃齋奉佛,不問政事,“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他寫詩道:“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為崇奉佛教,王維所作的詩和畫都極具禪意,蘇軾對他的評價是:“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本人由此被後人稱為“詩佛”。
李白、杜甫、王維,一位是詩仙,一位是詩聖,一位是詩佛,全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詩人。可是,三個人在安史之亂時所選擇的政治道路卻大相徑庭。李白在骨子裡信奉的是道家思想,他在戰亂之中首先選擇了隱居,可是他又有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所以後來投靠了永王李璘,並因此遭受入獄、流放等政治打擊。杜甫是儒家信徒,在戰亂來臨時,他選擇與普通百姓一起承受苦難,同時在政治上堅守節操。王維信佛,“隨緣度歲月”,被迫任“偽職”也好,事後被追究也罷,對他來說都成了“無可無不可”的事——他的心思本來就沒放在亂糟糟的政治上。
但是,這三位詩人又殊途同歸。在烽火連天的戰亂歲月,道家詩人浪漫的設想,儒家詩人艱苦的作為,以及佛家詩人的“隨遇而安”,全都不能左右時局——反倒是他們自己的命運被戰亂深深地影響了。在戰亂的裹脅之下,不管如何選擇,等待三位詩人的其實都是苦難。另一方面,在安史之亂的刀光劍影黯淡了之後,在影響過三位詩人命運的李亨、李璘、安祿山等人被歲月的風塵遮蔽之後,在曾經的政治是非被歷史的長河洗滌得發白之後,李白、杜甫、王維這三位偉大的詩人卻永遠地活在了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