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移至城市。在很多地方或對一些職業而言,流動才是正常的生活狀態。如大學城、公司聚集區等地方,以及銷售員、飛行員、空姐及農場工人等。
依據巴卡的觀點,這種頻繁遷移帶來的不安定造成的後果是:“越來越多的人正面臨著歸屬感、自我認同感和人際關係的缺失,這將直接導致個人和社會幸福感的下降。”孩子們又是什麼情況呢?對於上百萬無法對遷移說“不”的年輕人而言,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於更換住所而要面對未知的新生活,我們又為失去的友誼付出了多高的情感代價呢?又有誰能代替留在記憶中祖母的位置呢?
在第1章我們所介紹的那個極其害羞、極力不願與人交流的高中女孩,她就是家庭頻繁遷移的直接受害者。隨著年齡的增長,事情變得越來越糟。每年我都會換所學校讀書。貧窮的家庭影響著我,所以許多小夥伴只有需要幫忙時才會找我。每次幫忙後,我都期待著他們能夠再一次需要我。我就像蜷縮在貝殼中一樣,每次進入新的學校都會使貝殼蓋得更緊,直到九年級時它完完全全地被封閉了。羅伯特·齊勒爾(Robert Ziller)對地理遷移產生的心理影響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結論。他對居住在特拉華州的三組八年級在校學生進行了比較研究。遷移率最高的一組包括了83個美國空軍家庭的孩子。迄今為止,他們已經居住過大約七個不同的社群;第二組是平民組的60個孩子,他們已經居住過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社群;第三組的76個學生至今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