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頁)
點絳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斯坦是第一個反對大量記憶知識的人,而他也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不對無用知識進行記憶的理論觀點。
據說,大發明家愛迪生想找一個助手,卻總是找不著。愛因斯坦問他判定應徵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標準是什麼,愛迪生把一張寫滿問題的紙條遞了過來。“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愛因斯坦讀完一個問題,便說:“這需要查一下鐵路指南”。“不鏽鋼是用什麼做成的?”愛因斯坦依然自問自答,“這得翻一翻金屬學手冊”。讀完之後,愛因斯坦幽默地對愛迪生說道:“看來,我也不能做你的助手。我落選了!”
愛因斯坦對於具體知識的不熱衷,還有兩個特別有名的軼事。有一次,愛因斯坦出外散步,一邊思考問題,不小心走迷了路。於是,他在公路旁用公用電話給電話局打了一個電話:“喂,我是愛因斯坦。我迷了路,不知道怎麼走回家,也不記得自己家裡的電話號碼。您能告訴我嗎?”另一次,朋友向愛因斯坦要他家的電話號碼。愛因斯坦說了一聲“可以”,便開始翻出電話黃頁查詢。朋友大吃一驚,說:“難道你連自己家的電話號碼都不記得?”愛因斯坦卻回答道:“我為什麼要費腦筋去記這麼容易就可以在黃頁上找到的東西呢?”
此外,還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言。有一天,愛因斯坦在給學生們上課時突然忘記了一個數學公式。他非常自然地對同學們說:“等我到圖書館查到這個數學公式之後,我會在下一堂課告訴你們”。然後,愛因斯坦跳過這一段,繼續講課。假如愛因斯坦在今天,他很有可能會奇怪地發問:人們為什麼要面對海量知識長吁短嘆,抱怨自己的腦袋不夠用?那些無用的知識,人們為什麼非得裝在腦袋裡不可?
txt小說上傳分享
知識減肥(1)
縱觀人類幾百萬年的發展史,絕大多數時候食物都不夠吃,所以人的基因裡面就有了見食物就想吃的因子,就算吃不了也要分給朋友,以便自己沒有食物的時候可以從朋友那裡也分到食物。直到近代社會,美國的 20 世紀 50 年代,對於中國可能是 80 年代,整個社會第一次有了吃不完的東西,所以人類面對的主要問題不再是沒東西吃,而是解決食品過剩和不斷想吃的基因之間的矛盾。於是出現了減肥。知識也是一樣,漫長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人們總是感到知識不夠用。長期以來,人們跑圖書館、做筆記、抄資料,想著如何儲存一些知識。可是到了資訊時代,隨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出現了永遠消化不完的知識,讀不完的資訊,人們需要的卻是如何透過只記憶最有用的知識來解放大腦。於是搜尋引擎就成了資訊時代的“減肥食品”。
研究機構在對世界 10 家跨國公司進行調查後發現,人們每天要處理的資訊遠遠超過他們的分析能力,大大妨礙了決策效率,甚至導致決策失誤,或者難以作出最佳決策。有專家分析認為,目前美國公司在收集資訊方面花費的成本,已經超過了資訊本身的價值。
在國際影星、武術大師李小龍身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原本練習空手道和泰拳的學生問李小龍,為什麼自己總是不能領悟到截拳道的武學真諦,練習的時候總感覺不對勁。李小龍拿出兩個水杯,全部倒滿了水,然後問這個學生:“你怎麼樣才能把左邊杯裡的水,注入右邊的杯子裡”。學生想了半天,說:“這是不可能的”。李小龍微微一笑,把右邊杯子裡的水全部倒掉,然後再將左邊杯子裡的水注入右邊杯子裡,說:“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把左邊杯子裡的水倒掉就可以了。你要學習、理解和運用一種新的武術,就必須把你腦子裡的武學知識全部拋棄掉”。
各門學科知識的學習與運用,豈不也和學武一樣?很顯然,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知識不是不夠用,而是太多了。臃腫的知識儲存使我們的腦袋“記憶體”不能夠靈活呼叫,致使人腦這臺天生的“計算機”執行起來變得異常緩慢和遲鈍。但是,只要我們暫時遺忘掉無用的知識,把它們拋到無意識的最深處,就可以接受新的有用知識,擴充我們的認知能力。
“知識減肥”概念,還涉及到一個知識運用的效率問題。
禪宗有個著名公案:宋朝有一個學禪的人,向大禪師和尚宗杲請教“禪”的真義。宗杲答了一句:“弄一車兵器,不是殺人手段。我有寸鐵,便可殺人”。這句名言說得很漂亮,甚至連當時的理學大師朱熹也非常欣賞。在後世人編的《朱子語類》裡,就曾記載朱熹引用這句名言,並對之加以發揮,以教導學生拋棄無用的知識,直達有用知識的彼岸,掌握最有效的學識能力,成就真正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