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宮本寶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孔德成先生不嗜甜品,乃是個人飲食習慣,與年紀健康殊不相關;至於鄭騫先生和許世瑛先生,則偏好甜食。許先生教我們聲韻學,他患有先天性嚴重近視,但上課都不需看教學資料,學問深藏於腦中。他過耳不忘,曉悉學生每一個人的種種,卻往往十步之外,莫辨男女。宴席間,總是有細心的女弟子坐在身邊,為他斟酒佈菜,且告知菜餚名稱。他聽見芋泥上桌,會露出天真如孩童的笑容說道:“這個,我最愛吃的。”鄭先生一向食量不大,但遇著甜品,每每可以獨享雙份。臺先生總是把自己的一份推向鄭先生面前,笑說:“因百,我這一份歸你。”
芋 泥(2)
孫廚也外出主廚,我們曾經也有幾次請他到住所來展現手藝的經驗。在挑選選單之際,芋泥自然是不能遺漏的專案之一。可惜他的菜餚多數已事先備妥,只臨時燒燴蒸炸而已,我無法看到他的全部製作過程。至於芋泥,他也事先已製成盛於容器內,在宴會進行到大約一半過程時,開始用大蒸籠蒸透上桌。
我自己摸索學做芋泥,更在遇見孫廚以前,向他討教製作方法,只是增加信心與手藝之鍛鍊而已。
芋泥的製作材料不算多,僅大芋頭、豬油、砂糖及紅棗,少許桂花醬而已。芋頭要選用大而形體完好少缺陷者,約可雙掌合抱大小為宜。若以饗十位客人,大概需要三個大芋頭,去皮後在一斤半左右。豬油最好是買生肥肉,自己熬煉出來,比較純淨香濃。量在###兩,熬成一碗左右。至於砂糖,則可備半斤。紅棗是佈置芋泥面上以收視覺效果,故多少不拘,二十粒或更多,視情況而定,至於桂花醬,也是用以提味,一小撮便可,倘不用亦無礙。
市場上的芋頭,有時皮上有毛纖,先要衝洗乾淨,再削皮。有人對生芋易產生敏感,故不妨戴塑膠手套操作沖洗去皮的工作。將去好皮的大芋頭橫切成兩厘米厚度的大片,平排於鋁製蒸鍋上。用大火蒸至每片芋頭都熟透,然後趁熱用乾淨全無葷腥氣味的刀背,或大型湯匙,將芋頭片碾壓成泥狀。這碾壓的工夫相當累人,因為芋頭含有豐富的澱粉質,遇熱遇水汽後,碾壓之際會呈現濃重的黏韌性,附著於刀背或湯匙之上,使操作失控,並且相當耗費力氣。但芋泥之可口處在於鬆軟細膩,所以這一層碾壓的過程十分重要,千萬偷懶不得,務求徹底碾妥,不留殘餘顆粒才好。
接著,取一洗淨之炒菜鍋,將煉好的豬油倒入三分之二,於文火中放入碾碎成泥狀的芋頭,用鍋鏟翻炒,使芋泥與豬油全面融合,一方面又撒入砂糖,使三者互相融匯在一起。原先稍嫌乾硬的芋泥,遇油和糖即逐漸變得柔軟潤滑起來,於是,可以再加入碗內剩餘的油。其所以分兩次下油,是取漸次使潤之效果;倘使一次即下全部的油,恐芋泥將會在鍋中浮滑,而不容易吸收油分。
我曾經看過坊間的一些食譜記述,要加入一些清水以製作芋泥。但我個人的經驗是不必加入一滴水,全靠油與糖來使芋泥呈軟滑。至於另外有些人以植物油入豬油中,或減少用油量,以達到衛生之目的,亦為我所不取。
上好的芋泥必須極油極甜極濃膩。我寧可嘗一小口這樣的芋泥,也不輕易吃一碗因講究衛生而減料的“芋泥”。
芋頭與油、糖在鍋內翻炒至充分融合以後,就會有一種屬於芋頭的特殊香氣四溢。隨即取一稍深的容器,將炒好的芋泥盛入。盛入之際,往往會有空隙,不必理會,其表面有時也不甚平勻,亦不必擔心;因為尚需蒸煮,而蒸煮時遇熱軟化,內部空隙自然填平,且表面亦自然呈現平整光亮。如果家裡有桂花醬,可以取約一小茶匙,於起鍋以前羼入芋泥之中,則蒸出來後,會帶有微微的桂花香,其嗅覺的效果更佳妙。至於紅棗,是為了增添其視覺上的美化效果,可予事先用熱水浸泡使軟,取出其核,將沒有破裂損壞的一面朝上,任意排列組構圖案。一般多作花形,偶爾亦可排出中國古代的雲紋,亦古色古香可喜;若賓客之中有人逢生日,排出“壽”字形狀,又可取代生日蛋糕,慧心巧思,顯出主人的誠意了。
芋泥至此可謂已經準備停妥,若要以之饋贈於人,只要用一張保鮮膜封其上,連碗置入大小相若的厚紙盒中,或藤製籃中,皆是美觀而別緻的禮物。若是居家或宴客饗用,則需要在大鍋內隔水蒸煮至少半小時以上。面上必得用鋁箔密封,以防水氣浸入沖淡味道。
芋泥蒸透後,開啟鋁箔紙,可以看到紫色的底上有紅棗點綴,既美觀且香甜。不過,享用芋泥之際要特別注意,因為其中多含豬油,蒸透後尤其保持燙熱,但表面上看不見熱氣騰昇,故初嘗者容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