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畢竟是在一家傳統企業裡做電子商務,所有工作,都要從企業整體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能真正在業務中體現出來,就算PA18上市了,按照當時的市場情況,整個網站的價值可能最多幾億美元。而如果將電子商務納入集團業務後,能給平安的業務帶來哪怕是幾個百分點的提升,這個價值也相當大了。”
回首這一段,馬明哲認為:“麥肯錫建議平安應該在網路方面發展,張子欣成立了一個IT公司負責做這個專案。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那時候太早了,當時中國網際網路不成熟,人們還不接受這種消費模式。”
但是,這次失敗也有收穫,收穫更為值錢的人才。
“雖然這個網路專案因時機不成熟,暫且放下,但我想,我們能不能把張子欣的團隊變成平安的?我對張子欣說,你們過來,成立一個資訊管理部,和IT整合在一起,開始他們就不同意。後來張子欣被我說服了,張子欣再說服其他人,我們把張子欣一套人馬變成了平安的員工,張子欣擔任集團副總,包括現任平安集團副總經理兼首席市場執行官吳嶽翰,集團助總顧敏,首席資訊執行官羅世禮。”
就在這年11月10日23時38分,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保險成為率先全面開放的金融行業,外資巨頭從來沒有離中國市場的大門如此之近。多年沉寂之後,外資不斷積蓄力量衝關,乃至“紅”遍中國的擴張衝動;內地的民眾開始憧憬外資銀行、保險的優質服務;而既得利益者們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2001年,中保集團(1)旗下的太平人壽內地復業,憑藉“銀行保險”的利器突破重圍。
繼友邦之後,太平人壽成為又一家依靠業務模式的創新而一鳴驚人的公司之一。內地復業的第一個完整財年(2002年),太平人壽就攬進了11億多的保費收入,這相當於先前中資壽險公司開業五六年的戰績。其中,銀行保險幾乎佔接近80%。初嘗甜頭的太平人壽進而於2002年初確立了“以銀行保險為突破,以團險業務為重點,以個人業務為基礎”的業務策略。
不過,由於銀保模式門檻不高,太平人壽的領先優勢並未維持太長。兩三年之後,銀保幾乎成為所有壽險公司閉著眼睛都能做的銷售動作,並因價格戰甚囂塵上,而淪為少數公司努力削減的劣質業務。
於價格戰的摧殘之下,保險公司支付的費用節節攀升,簡單的五年期躉繳投資型產品事實上已經只有微利,甚至無利可圖,更遑論期限更短的躉繳產品,除非投資收益出現類似2006年和2007年的重大逆轉。但是,由於“銀保渠道+投資型保險”可以迅速做大規模,也有新老公司樂此不疲。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人壽挺進銀保的股權伏筆。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亞洲,透過參股太平人壽姐妹公司、同屬中國保險控股集團成員的太平保險,與後者形成銀保市場早期中國內地唯一一例有間接股權關係的“銀行—保險同盟”。
數年之後,當安聯保險入股工商銀行之後,其在中國的合資壽險公司中德安聯亦複製類似的股權紐帶。
不過,太平人壽和工商銀行可能走得更遠。一個版本是,工商銀行、太平人壽的母公司中保集團,以及外資股東富通集團三方成立一家新的合資公司,由新公司全資持有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與太平資產管理四家公司的股權。
2001年,發端於1999年和2000年的投資型保險突飛猛進。
這一年,投資連結和分紅類新產品保費收入412。3億元,佔壽險保費收入的32。2%,同比增加28。8個百分點。異軍突起的投資型保險迅速帶動當年國內的保費收入達到2109。36億元,同比增長32。2%。
時任保監會主席的馬永偉頗為欣慰:“(這)是近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一年。”32。2%的增長速度是過去8年,僅次於1997年的第二高增長。(2)
表7…1 1994—2001年中國保費收入列表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保監會。
這一年,資本市場先揚後抑,投資型保險隨之潮起潮落。
特別是平安的投連險,從上半年的天之驕子,跌落為下半年的過街老鼠,誘發中國市場第一次保險產品公共危機。(3)
“投連危機”是劃在中國壽險業的一道深深的傷痕。對於始作俑者平安而言,投連是一杯先甜後苦的酒,一段無法迴避的記憶,或許也是一個洗心革面的起點。
投連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