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體現出血緣親情、家國情懷的人際紐帶和歸屬認同作用。
家國情懷決定了個人的行為導向和特徵,也構成中國組織中人際結合的重要紐帶和精神凝聚的核心理念。家國情懷已成為中國人文化心理深層次密碼之一,有意識無意識地支配著中國組織和中國人的行為。時至今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以廠為家”、“兩岸同屬一箇中華民族”,等等,家國情懷仍然是激勵人心、凝聚精神的核心價值。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3基本途徑
塑造“人”的管理
由於“道”在尋常日用中,做事無非領悟、體會事物內在的“道”,使人的行為符合至道,達到“遊刃有餘”。做人要緊的是修身養性,恰當處理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天人合一”至善境界的過程。做事做人沿著“中庸”、“和合”、協調一體的思維向度努力,而非專業分化、人事分離的導向。做事就是做人,舉凡漁樵耕讀、商賈官宦、三教九流,無非維持生命、修身養性、提升人生境界的過程。做事的要害在於做人。“身教重於言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傳統中國觀念中,做事的人的品德、行為要比做事的方法重要得多,人格、道德修養方面的提升遠比物質、事功方面的成就有價值。
因此,中國的傳統管理重心在於“人”的培養、塑造,以對“人”的管理為中心,透過對人的管理達到事功、人性塑造和組織和諧協調的統一。
管理首先是培養人、塑造人,塑造人是解決管理問題的根本。沒有塑造人作為管理的基礎,其他方面的管理最多做到事倍功半,或者做到了也是無意義的。
為了塑造人,有效解決、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傳統管理充分發展了“人事”方面,發展了一整套管理人、融洽人際關係、解決人際衝突的方法和手段。從“忠孝節義”、“用人之道”、“情理交融”,到如何處理、調節人群社會、生產活動以及個體身心,以維持和延續組織生存,成為中國傳統管理的主要實現途徑和顯著特徵。
總而言之,“人”成為中國人管理的起點和歸宿。傳統管理方式由“人”這個起點出發,走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協調,走向組織生存延續的實現。管理就是管人,做事就是做人。管理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塑造人。
道德、職能、信仰三位一體
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中,“管人”的核心在於造就人。
一般而言,約束、影響人的觀念和行為主要有三個層次:習慣、道德性行為層次,職業規範層次(歷史上主要是官員職守和政治規範),信仰意志層次。相對於現代社會尊重個體、尊重個性前提下的層次分化,中國傳統管理方式講求全面地、上下一體地、一以貫通地塑造、造就人。在傳統中國觀念和管理中,人是從一開始就被全面形塑和徹底造就的。道德化管理強調個人自身內在的修為,強調“修身”。技能、規範、功利等退居次要地位,“德行”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管理過程更多依靠道德感化、榜樣和楷模的力量、“身教重於言傳”。這些特徵與政治化管理強調的忠心、服從,以及宗教化管理強調的觀念、思想統一結合起來,構成中國傳統管理規範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特徵,這些特徵與管理中的職能培育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傳統管理方式特有的“道德、職能、信仰三位一體”的塑造人和管理人的特有方式。這種三位一體的方式以“道德修養”、“職業操守”和“精神信仰”內在統一的基礎和邏輯貫通,把家族血緣基礎上的“孝”和社會政治、政府組織職業規範層面上的“忠”,乃至精神信仰層面上的“家國情懷”融匯、凝聚為同一的邏輯和精神指向。從個體道德培養、品德育化開始,到讀書為官、進入社會後的職業規範、操守,直到精神所寄、情感所依,都納入儒學為主的中國文化宇宙觀、人生觀指導下的人生理想追求當中。由此導致中國人出生伊始便潛在地是儒家理想人格認識中的“人”,應該,也只應該成為符合儒家理想人格標準的“人”。中國文化從道德習慣、職業操守、精神寄託三個層次,全面封閉地、一以貫通地、無可逃離地安排好了人的來世今生,形成文化、管理對人的全面支配。管理無非是一代又一代地培養和造就這樣的中國人。
這種道德、職能、信仰三位一體塑造人的方式與西方大異其趣。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也存在塑造理想人格的文化指向,但東西方理想人格的界定和指向不同:西方是在上帝和人類構成的世界中,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理想人格;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