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應把鉅額財產傳給子女。”巴菲特說。他稱他計劃在死後把剩餘的股份也捐出,但仍有“相當一筆財產”留給親近的人。“我們的孩子在成長情況和接受教育方面很棒,包括他們的家教——我要說,用錢‘澆灌’他們是不恰當和不理智的。”
巴菲特曾多次表露過散財行善的願望,但暗示時間會定在去世後。他說,選擇提前行動與妻子的去世有關。
“我們原本以為她會繼承我在公司的股份,併成為將我們的財富回報社會的見證人。”巴菲特回憶說。沒想到,他的妻子蘇珊2005年7月中風去世,時年72歲。此前,兩人雖不住在一起,但關係親密,而且蘇珊一直希望能加快捐資行善的速度。妻子去世後,巴菲特已把妻子生前持有的價值25億美元的股票全部捐給了慈善基金會。
巴菲特的捐贈,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引起了一股向慈善事業的捐贈之風,如美國現任財政部長、高盛前總裁保爾森,宣佈向慈善機構捐出8億多美元。
“我相信,肯定會有許多人效仿巴菲特。”經驗豐富的慈善家大衛·洛克菲勒說,“很多人一直在思考該如何處置個人財富,現在他們至少可以考慮生前就將財產捐贈出去。”這位91歲高齡的前美國大通銀行董事會主席表示,“在生前就把財產捐贈出去,而且還交給其他人打理的方式,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啟發。”
“過去,對於慈善事業,我一直是親歷親為,但巴菲特啟發了我,我以前的捐贈可能並非最恰當的做法。”洛克菲勒表示。他的看法也得到了不少基金經理和捐贈顧問業人士的贊同。“這至少代表了一種非常明顯的變化,那就是,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傳承財富的方式了。”休斯敦財產捐贈顧問公司的一位經理說,巴菲特的捐贈舉動,開啟了一種新的捐贈模式——“共同合作慈善事業”。
什麼是“共同合作慈善事業”呢?按照這位顧問的解釋,就是在未來的慈善事業中,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某些私交頗好的富人家庭透過強強聯合的方式來處理他們的財產捐贈,其中一方提供慈善管理專長,有效地管理和發放慈善基金,另一方則提供資金捐贈,就像巴菲特把他的鉅額財產捐給蓋茨基金一樣。
巴菲特的捐贈,體現了對慈善事業的理性精神和道義原則的理解,這就是:富翁並不把法律上的正當所得看作自己的財產。這一財產屬於社會,他們只不過是這筆財產的信託人而已。所以,慈善捐贈是拿著屬於社會的錢,為社會的利益而投資。不為社會看好這筆錢是瀆職,拿這筆錢來沽名釣譽是犯罪!
回饋社會(2)
讓我們對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也是最偉大的慈善家表示敬意!
附:巴菲特的投資原則
1 謹慎地選擇股票
在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以前,要儘可能地蒐集一切與這家公司相關的資訊,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生產經營狀況和管理層的風格等方面都要有深入的瞭解,經過認真細緻的分析之後再決定是否買進。
2 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集中精力分析公司的長期發展前景,把握長遠趨勢,不要陷入數字分析的泥潭,在股票價格的短期波動和複雜的財務報表中間迷失方向。
3 集中投資於幾家公司的股票
透過謹慎細緻的分析,集中投資於自己最有把握的幾隻股票,這是跑贏大市的唯一方法。投資過分分散只會降低投資收益。
4 長期持有
如果一隻股票不值得你持有20年,那麼也就不值得你持有20分鐘。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透過分享公司年復一年的利潤增長來賺取投資收益,避免頻繁買賣的巨大手續費和稅收支出,可以獲得穩定而豐厚的回報。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理財師
彼得·林奇 第一理財師
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財富的化身,他說的話是所有股民的寶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1977年,他執掌麥哲倫基金的時候,麥哲倫基金只有不到區區2 000萬美元,是一隻毫不起眼的小基金。1990年,他離開麥哲倫基金的時候,基金資產已經超過14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也是名列第一,13年間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如果你在1977年投資100美元於該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時間已變為2 800美元,增值28倍。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理財師。
這個“股票天使”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