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彌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觀眾大喇叭牛哄哄:“等等,我之前有問過晶圓是不是越大越值錢,不過看了前面的介紹,我感覺晶圓越大越難做啊,這樣的話為什麼要往大尺寸的方向發展呢?都做小的,做多一點不就好了麼?”
江維:
“首先,晶圓是圓的,晶片是方的。要把晶圓變成晶片,首先就要進行小塊切割。
晶圓片邊緣處的一些區域通常無法被利用,當晶圓片的尺寸變大,邊緣損失就會越小,從而可以降低晶片成本。
另外,晶圓片的面積越大,單片晶圓能切出來的晶片數量就越多。
12英寸晶圓可以使用的面積是8英寸晶圓的25倍左右。
晶圓尺寸越大,單位晶片的成本就越低。為了降低晶片成本,所以廠商們都在紛紛向更大尺寸的晶圓發展。
2018年全球12英寸矽片的出貨面積越佔總量的63,其次是8英寸晶圓,約佔26。
下一站是18英寸晶圓,但根據估算,一個18英寸晶圓廠的建設成本超過100億美元,遠遠超出12英寸晶圓的成本投入,卻只能將晶片單位面積的價格降低8。
成本效益比較低,所以目前向18英寸轉移的速度極慢,幾乎停滯中。”
觀眾大喇叭牛哄哄:“感謝主播的回答,不過我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我剛才百度了一下,最早的點接觸型電晶體是立體的,就是3d的。
但這晶圓不就是一張薄片麼?這怎麼就從3d變成2d了呢?”
觀眾大鬆餅:“對哦,晶片,晶片,不都是片片麼。而且剛才不是說了,基本都是矽這種材料。
我們以前學中學物理的時候,電路不是有好多材料麼,有金屬、非金屬之類的,電容、電感、導線這些器件,還有今天介紹的電晶體,怎麼就全部做到一片矽上了呢?”
江維把問題發在了群裡:“張汝京博士,這個問題你看是你來解釋還是……”
張汝京:【哈哈哈,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咱們群裡的諾伊斯和金·赫爾尼,作為積體電路內部連線技術專利所屬人是最適合給大家解惑的人選。
當然,偷著樂gif,請傑克·基爾比進群給大家介紹也很好,他是積體電路發明專利的所屬人,哈哈。】
江維:呵呵,你個機器人還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傑克·基爾比是德州儀器的工程師,1958年他發明了鍺積體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到專利。
諾伊斯當時在快捷半導體,1958年晚些時候發明了矽積體電路,到1959年7月才申請到專利,比基爾比完了半年。
後來因為積體電路的專利問題,這兩家沒少打官司。
直到1966年雙方才達成協議,經由法院裁定,將積體電路發明專利給了基爾比,積體電路內部連線技術專利給了諾伊斯。
這個裁定是考慮到一個基本的事實,基爾比的鍺積體電路里面只有一個電晶體,談不上連線技術。
但這個裁定也變相承認,雙方共同享有部分晶片發明專利,得共同對外進行晶片製造授權。
就在這個時候,聊天群的訊息驗證又響了。
江維一看,果然是傑克·基爾比。呵呵,你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聊天群,會自己拉人來了。
將基爾比放了進來,看他們怎麼說。
傑克·基爾比:【大家好啊,老朋友們。】
江維:“歡迎晶片的共同發明人傑克·基爾比,撒花gif。”
基爾比:【不,晶片的共同發明人,這一定是諾伊斯的說法。】
諾伊斯:【對,我是因為同情你,才將你當做晶片的共同發明人。】
基爾比:【諾伊斯,那是你個人的看法而已。除了你,沒有人會對我是第一個晶片製造者提出疑問。而你只不過第一個做了我想做的事情而已:用蒸發金屬來做器件之間的連線。】
諾伊斯:【呵,tui!你做的那個叫什麼鬼的積體電路,不過就是一個面型電晶體加一個電容,再加了幾個電阻。就這麼幾個元件,你整合的是什麼個寂寞!】
基爾比:【呵呵,幾個元件也是幾個啊,也是整合啊,就靠這個我可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官方的認可。】
諾伊斯:【諾貝爾物理學獎!要不是因為我死的早,這獎應該是我的!】
基爾比:【諾伊斯,如果你當時還活著,應該是可以和我一起獲得這個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