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住區……這樣像方莊、望京就變成一個“臥城”,早上人們開著車跑出來,晚上跑進去,在這個城市裡面,所有的基礎設施在滿負荷地運作,人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路上,這個城市就沒有效率。
第二點:街區要小。可是中國好多城市在過去幾年的規劃中,一定是大塊馬路、大的廣場、大的綠地,整個城市的積累都讓這些東西給割斷了。
第三點:要有足夠的密度。在中國任何地方都要限制高度、密度、容積率,要做花園式的城市,其實要做花園的時候就可以跑到農村去,那兒都跟花園一樣,之所以要成為一個城市,就是要享受一個城市的繁華。
前幾年我在選擇土地的時候,就選擇建築密度最高的點——北京的CBD。選完後,各個專家和領導都說CBD的樓太高了,交通太擁擠了。實際上只有在這個城市的中心區,把它的密度提起來,這個城市裡面的商業機會才會多,而且這個密度提起來不一定是增加交通的壓力,反而是減少了交通的壓力。如果說像鋪大餅一樣,在一個城市裡整個都鋪開的話,交通量就會增加,如果密度比較大,有一些地方我們就可以不開車了,因為人步行就可以走得到。還有就是它把平行的交通、汽車的交通,變成電梯的垂直交通,這樣的話你看,就不見得是增加了交通壓力,而反過來是緩解了交通壓力。
潘石屹 對城市建設的深體會(3)
前兩天在《財富》論壇上,這些關於城市建設的題目,我老婆張欣去發言,她說一個城市的中心區應該提高密度,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人多地少、土地資源貧乏的地方,結果這個文章被登出來了,把我老婆的觀點批評一通,而且完全政治化了,說你看這些房地產發展商為了賺更多的錢,還說要把密度提起來。寫完後我也沒在意,後來這篇文章被掛到新浪網上,新浪網上就二十四小時罵得鋪天蓋地的。其實這本來是一個你說你的道理,他說他的道理,讓大家判斷的事情,結果被弄成這樣。
第四個要點:不同年代的建築一定要並存。而中國只要建設一個區域,一定有個詞叫“三通一平”、“七通一平”,就是把地面上拆得乾乾淨淨,拆乾淨後還要挖上十幾米的土。
這一次我到紐約的一個朋友家,這個朋友住在SOHO區,他也是世界上排在前幾位的富翁,原以為去這樣一個富翁家,不知道他們家會如何豪華,去了以後才發現他們家住在紐約當時的巧克力廠的七層,而且他們的電梯還是那種開啟鐵柵欄,沒有按鈕,是一個搖柄往上搖,如果到了七層開過了,還得先往上搖,再往下搖,才能把電梯跟七層對到一起,才能上去。到他們家後,他們家像廠房一樣。轉了一圈就到了屋頂,屋頂非常漂亮,我們從上面可以看到被撞的世貿大廈。後來我發現在非常漂亮的屋頂上面有一個奇大無比的水塔,說這是過去巧克力廠的水塔,現在他們家都把垃圾放到裡面去。我說為什麼不拆掉,他說在紐約超過三十年的建築都是文物,一定要保留下來,站在他們家七層看到所有的水塔都是保留下來的。實際上這就跟一個社會一樣,我們現在強調和諧,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定要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種各樣的人都要有;一個城市要能夠發展起來,對建築而言,明朝的建築要保留,清朝的建築要保留,國民黨建的也要保留,蘇聯人幫我們建的也得保留,它是一個記憶的延續。而我們現在整個城市都是大拆大建,別說三十年,三百年的也拆了。而且拆掉以後,還說這些太髒太舊了,拆了以後我們搬到另一個地方,這實際上把真正的文物都破壞了,搬到旁邊的都是複製的古董。所以我想一個好的城市應該是這本書上說的這四個要點,這四點是我做房地產開發這十幾年來深刻的體會。
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每個城市要有每個城市的特點,而不要簡單地模仿。模仿別的城市,失去你這個城市的根,失去你的特點,是建不好的。第二,一個城市要建設得好,一定是靠市場的力量去配置資源,用市場的手段去配置資源,如果靠計劃體制的手段,靠行政命令的力量,靠某一種政治力量,說把這個土地交給什麼樣的人去做的話,是建設不好城市的,尤其在當今非常非常的困難。
去年5月份我跟我老婆去聖比得堡參加建築師扎哈?哈地德的一個頒獎,是建築界最高的獎。之後再到莫斯科紅場,好幾個建築師拿出地圖來說紅場的附近有個柯布西埃的建築,柯布西埃作為當代建築界的鼻祖,所有的人都想去看。看了地圖,發現這個建築就在紅場的旁邊,於是我們就走著過去了,沿路問莫斯科人,問了十多個人沒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