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被傳得神乎其神,其中最感興趣的,自然還是那副接近*的打扮,人們一面表示厭惡,一面津津有味地談論不休。這也難怪,那時,中國人民已被單調乏味、不食人間煙火的革命樣板戲搞得厭倦不堪,來了東瀛大漢,正好可以調劑調劑。這一下忙壞了市革委會當局,表演賽的當晚,安排了大批糾察維持秩序,如臨大敵。據說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女性觀眾一律不得入內。
在西方人眼中,相撲則是一種荒唐的遊戲。他們無法理解,一些少年因體格超常被專門挑選出來,離群而居,過一種常人無法想象的生活;他們像填鴨似地被喂得肥重不堪,就是為了從事這樣一種枯燥乏味的比賽。法國學者羅蘭·巴爾特在有關日本文化的小冊子《符號帝國》中,頗含輕蔑地描述相撲:“比賽僅是瞬間的事:只要讓對手倒下,就結束了賽事。沒有危險,沒有戲劇性,沒有大量消耗,總之,這根本不是運動,不是爭鬥的亢進,而是某種體重的符號。”
西方人更不服氣的是,相撲比賽不分級別,所有選手不分體重大小,參加只有一個級別的比賽;這等於承認以強凌弱的合法性,根本不符合奧林匹克公平競賽的原則。崇尚平等的西方人,無法容忍這種光天化日之下的不平等競賽。
按相撲選手的入門規則,選手的體重和個高只有下限而無上限,下限體重為七十五公斤,個高為一米七三,這就是說,一個體重只有七十五公斤的選手有可能和比自己重好幾倍的龐然大物較量,按常理看,這顯然是屬於不公平競爭。上世紀70年代初,一些好事的西方駐日本記者曾聯名給日本相撲協會寫信,呼籲修改相撲比賽規則,並建議他們仿照西方拳擊比賽的規則,按體重級別來進行比賽,結果被日本相撲協會寬宏地駁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日本人緣何迷戀相撲(1)
然而,這樣一種西方人看來不公正的比賽,日本人卻如痴如醉。相撲在日本被奉為國技,受到全體國民青睞,不僅一般平頭百姓,就連大學教授,乃至天皇華族,也樂此不疲。
在日本,全國性的相撲大賽一年共有六場:春、夏、秋、冬、大阪、九州。接連不斷的賽事,把日本人一次又一次捲入興奮的狂潮中。電視電臺不停地實況轉播,各大報刊雜誌不惜版面競相介紹。為了買到東京國技館的決賽入場券,人們必須提前一年預購,價格之昂令人咋舌。買不上票或者買不起票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到那種裝有巨型螢幕和高保真音響裝置的轉播室去觀看,在那裡亦可感受現場的熱烈氣氛。決賽之夜,萬人空巷,靜謐的夜空中,飄散著相撲決賽電視實況轉播的聲音。這種情形,頗有點像中國人除夕之夜團聚家中圍著電視看春晚。
既然相撲在日本享有至尊的地位,相撲手的社會地位自然水漲船高。他們構成一個特殊的階層,受到社會的格外關注和膜拜,在日本,一個獲得“橫綱”(相撲手最高階別)稱號的相撲手,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遠遠超過總理大臣。身材苗條的妙齡女郎對這些超級胖子情有獨鍾,常以嫁一位這樣的郎君為人生的最大幸福。相撲名手娶老婆,不是歌星、影星便是大家閨秀,個個如花似玉,豔福著實不淺。
還有數不清的相撲迷,對相撲選手的崇拜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在日本,每一個小有名氣的相撲手身後,總有一個規模不小的“聲援團”,它們由相撲迷自發組成,平時舉行各種觀摩、聯誼活動,賽時則充當拉拉隊,助威吶喊。大賽期間,東京國技館門口的上空飄蕩著五顏六色的旌旗,上面分別寫著當今相撲名手的頭銜和姓名,氣勢十分壯觀。那些旌旗,都是相撲迷們湊錢定做的。一旦自己的偶像比賽勝出,相撲迷們激動得死去活來。慶祝活動沒完沒了:*,盛宴,記者招待會,縫製綿褂,研修旅遊……
還有那種神聖的告別儀式,當大名鼎鼎的“橫綱”寶刀告老不得不退出相撲舞臺時,便要舉行氣氛隆重的儀式。告別儀式通常在豪華的劇院舉行,由相撲界德高望重的前輩主持,“橫綱”一副賽時的裝束,赤身*端坐在舞臺上,眼含淚水,神情莊嚴,每一個對他有過貢獻的迷,都有資格上臺,輪流從他頭上剪取一縷頭髮,作為終身紀念。
日本人何以如此迷醉相撲?我曾問過很多日本朋友,回答也是多種多樣,比如:赤身*、返璞歸真的比賽方式能滿足現代日本人的懷舊情緒啦;賽場氣氛激動人心啦;比賽雅俗共賞、人人都能看懂啦;有很強的內模仿性啦,等等,想一想都有道理。確實,當兩位超級胖子梳著古代的髮髻,挺胸凸肚,八面威風地登上用土袋堆築成的圓形賽臺,按照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