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何著述的老師的言說,這尤其值得深思。看來,討論書的命運,無論如何不能避開蘇格拉底的預言。
從*到虛妄,《別想擺脫書》的對話由此進入華彩部分:為愚蠢和謬誤正身。在人類歷史上,不僅有智慧和精神豐碑,更有愚蠢和謬誤。人類一直都在真誠地犯錯,愚蠢和謬誤也始終橫貫人的歷史和書的歷史。不說別的,我們對古代作者和古代民族的瞭解,豈非往往從其反對者的記載開始?從恩培裡柯的批評認識廊下派哲人,從艾提烏斯的筆記發現前蘇格拉底哲人殘篇,從愷撒(《高盧戰記》)瞭解高盧人,從塔西陀(《日耳曼尼亞志》)瞭解日耳曼人……
從前玄奘要穿越西域,前往天竺取經,歐洲中古學者為了義大利修道院裡的一卷珍本,要橫穿英吉利海峽,越過阿爾卑斯山;如今,網路在彈指之間提供了近乎無窮的閱讀可能。古人在抄寫經文時會小心翼翼地依樣照抄前人筆誤,手抄本上的一個筆誤也會得到膜拜;如今人們一邊懷疑著網路上未加分辨和過濾的資訊,一邊又隨時隨地有條件添上新的資訊。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退步呢?無論如何,謬誤和愚蠢像影子一般忠實地追隨著我們。但有一點大概可以確定,網路與書籍並不是非對立不可。
不先接受託勒密的謬誤的地心學說,我們將無從理解伽利略的正確的天體運動學說,同時認識到托勒密錯了。艾柯自稱只對謬誤和愚蠢感興趣,因此,他收藏謬誤的托勒密珍本,卻沒有正確的伽利略著作。這讓人不由想到列奧·斯特勞斯強調*對寫作技藝的根本影響以及文字閱讀的隱微理念。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兩位學者的研究路向分別指向蘇格拉底預言裡的兩極,一個關注多數人如何“憑藉記號外在的記憶”,一個傾心於少數人如何重建“內在的回憶”,究竟誰更有說服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吳雅凌? 2009年10月於上海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書永遠不死(1)
讓—克洛德·卡里埃爾(以下簡稱“卡里埃爾”)?2008年世界經濟論壇,有關未來十五年影響人類的諸種現象,某位未來展望學家在被提問時指出,有四個根本現象在他看來確定無疑。首先,原油價格上升至五百美金。第二與水有關,水將在未來成為和原油一樣的可交換商品。期貨市場將出現水的牌價。第三個預言是非洲必將在未來十年形成強大的經濟力量,這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期待。
據這位專業預言家的分析,第四個現象是書的消失。
問題在於,書的徹底消失——倘若書真會消失——是否給人類帶來諸如水逐漸匱乏,或原油不可企及一樣的後果。
安貝託·艾柯(以下簡稱“艾柯”)?書是否因網路出現而消失?我在當年寫過文章,也就是在這個話題合理突顯的時候。從那以後,每次有人要我發表觀點,我所能做的無非重寫一遍同樣的文章。但沒有人發現。原因首先在於,再也沒有什麼比已發表的東西更為人所不知;其次在於,公眾輿論(至少是記者們)始終持著書必將消失的想法(要麼這些記者們以為他們的讀者持有這個想法),每個人都在不停歇地表述著同一個問題。
事實上,有關這個話題,可以說的東西很少。網路使我們進入字母時代。倘若我們曾自以為步入了影象文明,那麼電腦又把我們引回古登堡的體系,從此人人必須閱讀。閱讀需要一種載體。這種載體不可能僅僅是一臺電腦。在電腦上花兩個小時讀一本小說,你的眼睛就會腫得像網球。我在家裡有一副寶麗來眼鏡,專門保護長久盯住螢幕的眼睛。另外,電腦離不開電,我們不能在浴缸裡用電腦讀書,就連在床上側躺著也沒法用電腦。相比之下,書似乎是一種更靈活的工具。
兩者必有其一:要麼書始終是閱讀的載體,要麼存在某種與書(甚至在印刷術發明以前的書)相似的東西。五百多年來,圍繞書這一客體的多樣化,並沒有改變書的用途或結構。書就如勺子、斧頭、輪子或剪刀。一經造出,就不可能有進一步改善。你不能把一把勺子做得更像勺子。打個比方,設計師們試圖改善開瓶器,但收效甚微,大多數新開瓶器根本開不了瓶。菲利普·斯塔爾克曾經嘗試在擠檸檬器上搞創新,但他的擠檸檬器(為了堅守某種純粹的審美效果)沒法過濾檸檬籽。書多方證明了自身,我們看不出還有什麼比書更適於實現書的用途。也許書的組成部分將有所演變,也許書不再是紙質的書。但書終將是書。
卡里埃爾?最新的電子書似乎和印刷書形成了直接競爭。迄今已有一百六十種“閱讀”瀏覽器。
艾柯?當